文◎李彥謀

「圍城」事件,一度使民進黨內重返街頭的鷹派聲浪高漲,然而幾家媒體所作民調顯示出,民進黨與蔡英文的支持度呈現下滑,讓蔡英文在記者會上重申該黨仍將以「議會」路線為主,必要時再採取「群眾」路線。

民進黨創黨初期靠著群眾及社會運動吸納反對人士而茁壯,面對黨國體制的威權統治,以街頭衝撞呼籲民主化的訴求尚可爭取部份同情,但付出的代價卻也不少,許多民進黨政治明星因此遭到國民黨政府起訴或判刑,不過他們背負著「被迫害」形象,更讓他們的仕途水漲船高。

一九八七年,民進黨創黨隔年,當時還是律師的謝長廷為抗議國民黨制定「國家安全法」是「動勘法」的復辟,遂帶領群眾在立法院前抗議「老賊」,是為「六一二事件」,結果包括謝長廷和洪奇昌等人以非法集會為由,事後都遭起訴。

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民進黨主辦國會全面改選大遊行,活動結束後,由當時的立委朱高正組成「怪老子參觀團」,繼續移師到老國代的住宅區-台北市內湖大湖山莊,意外發生流血衝突事件,是為「大湖山莊事件」,朱高正則遭判刑一年六個月,緩刑四年。

一九八八年年五月二十日,是史上著名的「五二0農民事件」,由「雲林農權會」發起請願遊行,總指揮為農權會會長林國華,集結中南部十一個縣市千餘位農民北上,提出保障農民相關訴求。之後少數農民擬進入立法院如廁遭拒,民眾不滿開始推擠並丟擲石塊和空瓶罐,國民黨則急忙調動大批憲警及鎮暴部隊,前往圍堵、鎮壓,並以武器、警棍、水龍頭驅趕、拘捕和毆打農民群眾。

然而衝突引來更多同情者加入,人數由數千至上萬,憤怒的民眾以石塊、棍棒進行還擊,並襲擊警車,衝擊立法院、國民黨中央黨部。暴力衝突共持續十五個小時之久,傷亡人數約一百二十人,一百三十多人遭逮捕。被認為是繼「二二八事件」後四十多年,所發生最嚴重的「警民衝突流血事件」。 

一九九一年的「一00行動聯盟」主張「反閱兵」、「廢惡法」運動,要求廢除刑法一00條,中研院院士李鎮源、前台大教授林山田、前立委羅文嘉為領導人物。當天軍民對峙、博愛特區戒嚴、台北火車站史上首次關閉,閱兵在鐵絲網的保護下進行。一九九二年國會呼應訴求,廢除刑法一00條,國民黨釋放十多位台獨人士,該項運動被認為是和平抗爭中最成功的典範。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九日,許信良和施明德發起總統直選遊行,總指揮為黃信介。該黨與群眾在台北火車站前抗爭六天五夜之後,警方展開強制驅離,部分民進黨基層黨工、學者、國會助理及學生,遭到警方拳打腳踢甚至用警棍攻擊,釀成嚴重的警民暴力衝突,事後黃信介、林義雄、許信良和施明德都被以違反集會遊行法起訴。

一九九六年十月十八日反核四遊行,警方排開銳利的拒馬蛇籠,民眾則氣得丟汽油彈燒警車,進入夜晚氣氛越炙烈,甚至連抗議民眾內部都有不同路線,抗議民眾要衝進立法院,與警方隔著大門互相推擠,雙方僵持一整夜。

在經歷八年執政後,民進黨雖重新淪為在野黨,但馬政府的施政不佳也給予該黨反撲機會,不料「圍城事件」又讓形象重創,民進黨早期社運人士簡錫堦認為「圍城」暴力衝突給民進黨很大的傷害。

他指出,在一九八四年新潮流進行路線之爭,確立「體制外改革的群眾路線」,累積豐富的街頭經驗,當時是用「非暴力」的方式廢除刑法一百條與完成公投立法;不過這次「圍城」先用煽動的語言進行動員,卻又無法制止民眾暴力襲警,面對內部與外部衝突沒有統一的指揮中樞,黨主席蔡英文要負起大部分責任。

「以往民進黨對於群眾運動是很有經驗的,但圍城抗議活動,有經驗的人似乎都消失了」。簡錫堦表示,像羅文嘉與林義雄以前從事群眾運動的時候,都是以和平訴求為主軸,如果抗議遊行的活動都像圍城一樣,運用情緒化與肢體來表示,那麼人民訴求的議題將會被模糊掉。

學生時代就從事反對運動的前立委李文忠,則以經驗指出,若照馬政府的表現,未來群眾運動將成為主流,他認為馬政府對主權的輕忽、對台灣利益的不顧與對民主程序的漠視,是逼使人民上街頭的誘因。「圍城事件」的暴力衝突,政府不能不去檢討警力是否使用過當與逾越人權的界線。

李文忠指出,在民主化時代,當然是以議會路線為主,而街頭運動則是輔助,然而群眾運動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執政與在野的一方,要求群眾運動完全不發生衝突根本就是緣木求魚,也是不瞭解群眾心理與運動的本質。

他建議未來民進黨的街頭遊行,黨的領導人必須公開嚴格約束黨工,及限制作秀行為;同時「愛與非暴力」的信念必須傳達徹底,領導人與公職必須站在第一線,甚至擔任維護秩序的角色;目前黨也必須逐步再建立與訓練糾察隊制度。

群眾運動曾經讓民進黨聲名狼藉,但黨內對議會路線仍有異議,謝長廷就認為任何路線皆可,前提是要經黨內討論、評估主客觀環境,再決定一條路線,大家遵從,才能成功。立委管碧玲指出,議會路線不是民進黨可以一廂情願期待的,如果國民黨持續封殺民進黨的空間,蔡英文的期待可能落空

立委高志鵬也認為,議會路線是比較理智的期待,然而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一、二十年前的民進黨也是少數,席次甚至比現在更少,但是當時的國民黨充分給民進黨發言權,現在的國民黨是抱著曾經失去執政權的心態,一點機會都不肯給;即使要走議會路線,也應該是強硬的、不惜癱瘓議事的強硬議會路線。

這麼看來,民進黨對於路線選擇還有一番爭論,過去的群眾運動對象是威權體制,主政者是李登輝;現在對象則是馬英九政府,卻是處在民主的政治環境下,如何在議會與街頭取得平衡,正嚴酷的考驗民進黨。

<2008.11.13刊載於新新聞週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