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彥謀

然而,對扁來說,李的存在,讓他在國政上難以揮灑,特別是兩岸關係,李可說是扁的絆腳石。扁要開放,卻被老李罵到臭頭;不開放,企業界又要抽銀根,在野黨也要杯葛,讓他頭痛不已。尤其媒體慣用「父子」來形容李、扁,讓扁如套緊箍咒,因為扁在黨內已經有個林義雄,黨外還有李登輝,簡直難過至極。

扁構思反制方法,希望李不要以父執輩對扁政說三道四,所以二000年上任後的第一道鐵血政策就是「停建核四」,雖然表面受傷的是國民黨主席連戰,但核四是在李登輝時代制定並執行,打李意味明顯,祇是此舉扁、李兩敗俱傷。

其次,扁為了突顯清廉執政和新舊交替,標舉掃除黑金,查緝特權財團,嚴辦尹清楓案,甚至「不惜動搖國本也要辦到底」,這使國民黨、地方派系、政商企業、軍方亟思自保,紛紛向李取暖,也對扁政府頗有微言。然而,扁心戰喊話用意成分居多,實質偵辦則少,當時外界曾盛傳所謂的「國本」即是李登輝與李系人馬,使得李系在政壇消沉一段時日。

連任後的扁,朝小野大局面仍未改變,倒是扁、李關係的決裂,在二00五年修憲國大選後正式檯面化。該年底縣市長選舉,民進黨與台聯針對人選即鬧得不可開交。半年後(二00六年五月)國務機要費案與台開案爆發,紅衫軍鵠起,李登輝動作頻頻,有「呂王配(呂秀蓮與王金平)」、有蘇貞昌辭官說等,都是要扶植民進黨實力派人物取代扁,至此扁、李二人更毫無情份可言。

李登輝認為,一個貪污腐敗的扁已不再能寄予希望,且扁的中國政策一路搖擺,甚至連「扁宋會」內幕都抖了出來,已不像是一國之君。李當時把「紅衫軍」圍城視為「民主內戰」,並對連戰下台後的國民黨本土化重新抱持期待,也試圖裂解民進黨內的改革派與投機派,朝兩個本土化的政黨政治邁進。

李登輝的希望,一是打造新的政治勢力取代民進黨;或者將新潮流系排除在民進黨之外。但是這樣的構想,讓政黨情懷堅定的扁難以接受,且要摧毀協助扁完成政黨輪替、以及借其之手打擊異己的新系,阿扁有諸般不捨。陳水扁認為,李始終想的是就是分裂民進黨,如唆使建國黨成立、透過連戰資助許信良參選總統、藉台聯黨挖民進黨牆腳、與施明德紅衫軍沆瀣一氣,還要呂秀蓮或蘇貞昌取己而代之等等。

對扁而言,民進黨即是本土,從黨外對抗國民黨就是如此,凡認同台灣、反對國民黨者,應歸入民進黨的麾下,而非另立政黨分散力量。而且他八年執政奠下的「愛台意識型態」唯我獨尊,經歷多次選舉已得到明證,違反此一天條就是反台與背離本土。

在政治操作的策略上,一旦加入民進黨,扁都能為他掛上「愛台灣」的招牌,甚至使其成為樣板人物;脫離民進黨,扁也能將他打入反台的地獄難以翻身。而李登輝則是不論黑貓白貓,祇要支持本土化就是好貓;也不論是哪個黨派,祇要認同本土就是愛台,甚至祇要有心本土,李都沒有黨派成見,這就是扁、李之間最大的差別。

親扁人士認為,扁遭逢從政以來最大難關,源頭就是「國務機要費」。扁認為伴隨國務機要費而來的,都是一連串的司法案件,這是制度刻意入人於罪的結果,至於誰最瞭解國務機要費的來龍去脈,當然是當過總統的李登輝。扁認為,當初特偵組檢察官陳瑞仁向李登輝問訊,李對扁的負面說法,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尤其陳瑞仁尚未起訴前,李登輝就已知道結果,更加深扁認定陳瑞仁是李登輝的人,雖然陳瑞仁對外宣稱他是「深綠」,但對扁就是非我族類。也因為如此,扁對特偵組並不盡然認為是國民黨的司法,更多的懷疑是李登輝的司法,才會有李登輝也這樣運用國務機要費,他同樣比照辦理,為何他有事?且「新瑞都」案野火燎原,李登輝都能置身事外;前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有牢獄之災,李登輝怎可能沒事?

扁陣營認為,李登輝是借馬政府的刀砍向扁,看看是否能將扁與民進黨切開,一來是扁還握有李登輝任內幾項重大的軍購案與秘密外交經費流向,扁思索李登輝擔心以扁慣用的操作手法,即使不能入罪老李,起碼也能將李抹黑。再者,扁對民進黨影響力甚大,扁的政黨界限又很清楚,是李登輝要另組一個「新而強大的本土政黨」的阻力,因此欲除扁而後快。

親扁人士懷疑,原本祇是一個國務機要費案,卻一連衍生出金改與政商掛勾等洗錢、收賄案件,這背後如果沒有李登輝舊有體系在搞鬼,單憑馬英九的人馬是很難辦到。一則馬本身就沒有組織嚴密的團隊,且馬上台就面臨內憂外患,檢調系統甚至還搞不清楚要效忠總統府還是黨中央,也還不敢大舉壓寶;二則馬英九團隊與李登輝主政雖有世代差距,但馬政府的高官,多數是李登輝時代的中階官員,受李的影響還是大於馬。

政壇人士表示,扁律師性格使得務實已經內化成他人格的一部分,而他的立場經常隨外在的壓力調整,這不僅使國民黨、李登輝都很難適應,連對岸的中國當局也眼花撩亂,然而只要在適當時機施加必要壓力,不難令陳水扁妥協。因此,這就是李在扁第一任期內,不斷透過各種管道要扁堅守台灣主體路線的原因;但同樣國民黨與中國也施與相當壓力,反而使扁進退失據,更不敢大開大闔突破兩岸僵局。

再者,對於扁家弊案的應對策略,扁仍不脫慣用的思維,即「先衝突、再妥協」的招數,當他認為背後影武者有李登輝的痕跡,就希望製造扁李衝突,進而尋求妥協的機會,因此主要目的不在於拉李下水,而是藉機尋找脫身之道。而且,扁將自己拉抬至與李登輝相等的高度,形同不把執政的馬英九等量齊觀,在心理上稍可慰藉,亦滿足其「永遠第一」的阿Q心態。

扁李鬥爭在他們先後卸任總統職位後依舊上演,確實是台灣獨特的景象,兩位強勢的總統,或許就註定不能同時存在於相同的年代。然而命運作弄著台灣,讓世人看盡曾經登頂的政治人物,對於權力的掌握與迷戀,至今仍不願放棄,也再度映證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的名言:「權力是最好的春藥」。

(全文完)

<2009.01.08刊載於新新聞週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