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彥謀

劉兆玄內閣無預警總辭,吳敦義接任閣揆,接連兩棒打得綠營滿地找眼鏡,雖然前一天蔡英文與游錫堃還重話批駁內閣小幅改組是為德不卒,但是「馬劉體制」決定拆夥,換上「馬吳體制」,對民進黨而言,不但失去制衡先機,恐怕更是弊多於利。

首先,劉兆玄下台,讓八八水災帶來的衝擊與批評暫時化解,也讓上任一年多來的高失業率、景氣不佳、對中政策傾斜等批評,因總辭而紓緩馬政府民意持續下滑的危機。原本以為劉內閣小幅改組會衍生愈來愈多民怨,進而使選情轉好的民進黨,已發覺苗頭不對,第一時間抨擊吳敦義內閣完全祇是選舉的考量。

民進黨的批評並非毫無理由,一方面是此刻新聞焦點再度回到國民黨,而且已不再是對劉內閣窮追猛打,更多的是期待新內閣所可能展現的新氣象。對於要在輿論戰場上爭取優勢的民進黨,絕對是利空消息。再者,人民對新內閣的蜜月期,至少會維持三個月,正好還在年底選舉期間內,也因此讓民進黨頭疼不已。

其次,吳敦義與劉兆玄是完全不同模式的人物與思維方式,劉兆玄學者性格,對施政及政策擬定態度堅定,不但民進黨立委在國會討不到便宜,即使國民黨立委也沒有優勢,也缺少「商量」餘地;然而,吳敦義黨派性格較劉強烈,又經過地方首長、黨務高層與民代等多重歷練,深黯政治謀略,對所謂政治「彈性」頗有訣竅,未來民進黨在立院的苦頭,想必與劉內閣時代又是另一番滋味。

對民進黨比較有利的是,吳敦義曾經是民進黨的手下敗將,在謝長廷南下高雄打敗吳敦義之後,對於吳的施政與政治操作手法已有領略。但是問題在於,謝長廷慣用的「劣勢戰法」與「打吳」經驗,能否傳承給黨內同志,或者謝長廷拔劍再戰,親自領導民進黨對抗吳敦義,再演「吳謝之爭續集」,雖然都是政壇的高潮戲,但機率並不高。

吳敦義經過十年沉潛,已不再是高雄時代的吳敦義。這十年的吳敦義,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多次遭受黨內暗箭所傷,卻仍能生聚教訓、內斂以對,練就非常人所能經歷的煎熬,因此一個新的吳敦義,讓民進黨看似熟悉,卻是全然的陌生。

有資深人士認為,民進黨這次在「劉下吳上」過程中,可說是中了馬英九調虎離山之計。從劉內閣上台後,民進黨多次因政、經事件,要求馬英九撤換劉兆玄,但是劉內閣一直穩如泰山,甚至八八水災出了大紕漏,民進黨要求下台的聲音依然不斷,卻見馬劉體制仍聞風不動,逼迫內閣改組成為民進黨的主流思維,完全沒有針對馬英九是否會突然急轉直下提出新閣揆,而預先做沙盤推演以應變情事,徒然讓民進黨陷入措手不及的窘境。

民進黨過去批評馬政府最厲的就是「博士內閣」與「省籍情結」,包括總統、行政院長、國安會秘書長等三個重要職位,都是博士加外省籍。這次馬英九不但啟用吳敦義這位僅大學畢業的台籍人士,突破民進黨的攻擊,而且讓吳敦義接任閣揆沒有被提前曝光,從而封鎖住民進黨挑撥藍營內鬥的機會。整體說來,馬英九此次出招,完全是技術性擊倒民進黨。

經過這次改組,證明了幾件事情,一是馬政府的核心團隊向心力極強,資訊保密到家,在黨政與媒體上做到滴水不漏,讓民進黨和外界都在狀況之外,證明執政高層沒有內賊。二是顯示出民進黨從黨中央到立院黨團,都失去預警能力,不但打不進國民黨的體制內,即使都為立院同事的吳敦義,也都乏人觀察其動向。

不過,民進黨團總召蔡同榮在今年四月就發覺情況有異,當時馬英九要擴大辦理蔣經國百歲冥誕,吳敦義則在立院響應,提案要求中央銀行發行紀念蔣經國之幣券,事先獲央行表示可行,後經立院決議通過辦理。蔡同榮認為吳敦義與馬英九的默契早已建立,而且就是接任劉兆玄的不二人選。但是馬英九對「保劉」的姿態始終堅定,令其他民進黨諸公產生錯覺,以致吳敦義組閣跌破大家的眼鏡。

現在,民進黨匆忙之下,要打劉已經沒機會,要打吳又還沒準備好,黨中央祇好以「選舉」安排來批評、立院黨團則以「投機」、「奸巧」來形容新內閣。但是選舉考量卻有不太能夠成立的邏輯,投機與奸巧又是主觀意識多於客觀評論,祇能是噴口水的材料。

顯然,馬英九經過高人指點,更懂得如何與在野黨周旋,且吳敦義更非省油的燈;反觀民進黨,蔡英文一人獨掌中央,秘書長吳乃仁陷官司無暇他故,智多星謝長廷、蘇貞昌等也在旁觀,聲望上揚的高雄市長陳菊更虎視眈眈黨主席之位。如此一個鬆散而缺少戰鬥力的政黨,未來的路,確實坎坷。

<2009.09.10刊載於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