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九二一大地震進入第十年。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強震巨烈撼動寶島,許多人已進入夢鄉,有部分人還未就寢,然而共同的語言皆是:「那是個令人恐懼且難忘的經歷。」

當時大地震發生之後,國防部出動直升機,搭載一批資深軍事記者深入災區,見證山崩地裂,屋倒樓垮,路毀橋斷的搶救狀況。

原本,這群資深軍事記者以為,他們是第一批進入災區的非災民,但沒想到,當直升機降落到重災區後,資深軍事記者們眼前所見,卻是一具具已蓋著白布的罹難者,還看到為數不少的志工,包括慈濟志工在罹難者面前雙手合十助念。

「走在最前、更做到最後」,這十年來,從搶救生命到深入災區的重建之路,步步維艱。一路走來,志工們陪伴災民揮別傷痛,邁步向前。在碎裂的土地上,志工群陸續完成「希望工程」|學校重建與「心」社區,由此讓世人見證到,台灣人民在艱難中所激發出的無比韌性。

「當慈濟志工在災後來探視關心我,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不一樣的人生態度,我就這樣開始投身當志工,沒想到一腳踩進去後,開始直接碰觸生命的無常。」埔里災民吳吉代一邊望著已經改種林木的檳榔園,娓娓道出自己從災民轉變為慈濟志工的過程。

吳吉代因家裡檳榔園廣達四甲八分地,十四歲起就嚼檳榔,幫忙批發、販賣。他住在父親身後留下的四樓透天厝,過著衣食不愁的日子。不過,百年強震過後,他幾乎一所無有,連命也差點沒了。

經歷九二一大地震的驚險,吳吉代深刻體悟生死就在剎那間,也認識「無常」、學會「放下」。倒塌的房子拆除重建後,交給弟弟使用,自己搬到倉庫。他走進志工的行列,平時祇要接到通知,就前往醫院關懷車禍個案,並為往生者助念。

去年,他決定砍除最大的資產|四甲八分地的檳榔樹,改成樹木的「中途之家」,那些要移除或砍除的樹木,全部都移植到他的園區,他表示要把土地回歸給大自然。事實上,這十年重建的過程,類似吳吉代由災民變成志工的人數,急驟成長,例如南投縣志工人數成長八六%,台中縣市成長三四%。

學校重建

九二一震垮樓房,但是教育卻不能垮,包括南投與中縣不少學校都毀於大地震,導致學生教育有可能被迫中斷的疑慮。當時證嚴法師就憂心地表示:「國家社會的希望在教育,而學校是孕育未來主人翁之所在;一旦教育的根基傾倒,造成學生學習的空白、教育的斷層,將來對社會穩定會有潛在的危機。」

因此,在學校重建與認養中,慈濟算是國內民間團體投入人力與資源最多的單位。「九二一震災校園重建工程」,在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下,重建二百九十三所學校。慈濟更匯集全球愛心,投入百億經費,動員志工十萬餘人次,認養重建五十一所中小學,讓美麗的校園在三年內,陸續從瓦礫堆中重新湧現。

為了要興建能抗震與防災的百年學校,慈濟方面列出三點方針:一、採用耐震防火的SRC|內立鋼骨、外附鋼筋混凝土,二、強調資源利用,讓「校園綠化回收」,三、傾聽大地聲音,讓「設計依循自然」。

000年四月十日,豐原市豐東國中是第一所動工的學校,而台中縣新社鄉新社國小,則在二00一年一月十七日最早完工。重建後的校園,幾乎都具有「堅固耐震」、「採光良好」、「通風舒暢」、「自然綠化」、「資源回收」等特質。

重建學校硬體建築之外,慈濟更希望重建教育理念的「軟件」,亦即引進豐富多元的資源與教學,並奠定學生正向思考的人文觀念。為此,將社區產業與鄉土文化結合,融入於課程之中,讓學童從小體悟家鄉產業文化的創造與價值。

例如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東光國小,是個迷你小學,全校只有六個班級、一百位學生左右,九二一過後,學校就重視體育、音樂、陶藝的培育。該校桌球隊實力雄厚,教室走廊就是訓練學生桌球的場地;另外他們組成三十五人的樂隊,今年在埔里藝文中心演奏|約翰史特勞斯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有趣的是,學生從頭到尾幾乎沒有翻過樂譜,經過追問,才知道團員沒有樂理基礎,看不懂音符,而是硬生生背下所有音符。

位於竹山鎮的延平國小,學童大多來自單親、外籍配偶、或隔代教養等弱勢家庭。九二一之後,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信」,學校每年舉辦畢業登山露營,既不會造成學生家庭經濟負擔,也培養學生自我歷練。在經過長達八公里的路程跋涉,通過各種艱難與挑戰,因而從中學習到團隊互助、人際關係。營隊結束後,學童透過自我挑戰,產生自信。

南投市南投國小則是重視自然生態保育,處處可見昆蟲、松鼠等小動物。校園內有一棵年齡達二百二十年年的老榕樹,成為發展「行善、行孝」的情境教學。在九二一之前,這棵老榕樹主幹漸漸枯萎生病,前校長蔣碧珠找來農業專家診斷,由於主幹的週邊長了六根氣根,診斷後確認老榕樹養份與水分,可由氣根供應得以存活,猶如子女反哺之恩,因此成為學校情境教育的重點。

台中縣新社鄉新社國小,學校為了鼓勵學生研讀四書五經,結合了家長的力量,祇要通過認證的學生,都能戴上由家長志工們親手做的狀元帽,並且在老師帶領下,風光的遊行新社鬧區,接受眾人的鼓掌。這種成功鼓勵學生讀經,並帶動師親生團隊合作的氛圍,讓學校有別於九二一前的風貌。

「心」社區湧現

台中縣東勢鎮是921大震的重災區,重建之路迢遙。即使在十年之後,當地志工回想當時情境,仍難掩悸動。有位當地志工表達,如果現在讓時間倒帶至當時,他說:「我寧可選擇在前一天往生。」因為一家之主的他,面對重建的細瑣事,家的重建、心的重建、協助親友家鄉的重建,不是一件容易「說得完整」的事。原來我也是災民;而「愛」這個東西,就在十年前震後的那一刻起,在我內心裡開始流動。

事實上,「災民中有不少就是慈濟人」、「擔任志工,讓我忘了自己是災民,直到師兄師姊來關懷,我才意識到自己也是災民。」從做中走出悲傷,重獲一份生命的喜悅,也是一種替代性治療。志工說:「帶動鄉親做有益於社區的事,會逐漸忘記悲慟。」東勢慈濟志工的「互助、互愛」行動,填補鄉親的心靈裂縫,也帶動「人敬天、天愛地」,更重要的是「人親人」。

九二一劫後餘生的劉紀勝,回想當時房屋倒塌,四樓變三樓,一樓樑柱折斷,二樓走廊變成斜坡,劉紀勝就是抱著小孫女順著這條「上天留給我們生路」逃生。因為擔心親朋好友找不到他,劉紀勝在家門上貼了「我們全家很好,請不用擔心,我們到公園幫忙救災。」自此他每天在公園幫忙,並主動請纓,協助後續救災,並投入東勢的重建工作。

十年來,劉紀勝擔任東新國小晨間導護,學生都知道進出校門口如果手提塑膠帶、紙杯、吸管,會被劉爺爺「關懷」。他每周至少兩天,開著環保車深入社區、機關、商店、學校宣導環保觀念,資源回收。

雖已年近七十,但是劉紀勝還是經常「遠足」到谷關去作資源回收。他說:「那個時候帶動環保觀念與行動,是恰當不過的時間點,因為天災與人禍是息息相關,這場災難帶來更多的反省」,東勢環保工作就此展開。

從第一個點開始到現在,從東勢環保站延展出去的回收點已經超過四十個,放射狀的環保藍圖遠到谷關、石岡,日日出動,做大地的志工。環保工作撫慰了眾多受創的心靈,環保站也成了當地民眾寄情的地方,更讓當地人覺悟到芸芸眾生皆須敬天地、愛萬物。

家政班媽媽教室的班主任詹阿僅,在九二一之後,帶了十位成員率先參與,成了當時的先鋒部隊,她們做的是掃街環保與回收。詹阿僅也是受災戶,房屋倒塌,露宿帳篷,絕望之餘,因為慈濟等宗教團體適時伸出援手,提供熱食,讓她十分感念。從此,她身體力行做環保,努力做回收,就連已經八十歲的丈夫,也從反對到支持,跟著她一起做環保。

「每個人頭上一片天,每個人心中一塊田,一分血汗一分田」,一步一腳印走向重建之路,為家園的重建留下歷史紀錄和見證。東勢鎮八成客家人,「硬頸」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點,也是精神核心。在「硬頸」不屈的精神下,撐起重建的漫漫長路,讓鄉親從災難的廢墟中,重新一一站起;這一份驕傲,讓東勢人的血脈,生生不息的流傳下去。

十年時間,用生命說故事的市井小民,大隱隱於市,「生命永遠會為自己找出口」,每一個人都為九二一的重建寫歷史,這樣的故事,雖然祇是整個大事件中的小部分,但是都留下一部部動人的篇章與記錄。

<2009.09.24刊載於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