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馬政府與中國在1月底針對ECFA於北京開啟ECFA協商,包括兩岸定位、農產品開放、陸工來台、關稅減免等議題,都受到在野黨陣營的挑戰。

由於陸委會引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定位兩岸為兩區的關係,民進黨批評,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否為同一個國家?如果不是,何來地區對地區之說?如果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區對區的關係,是台灣主權的大倒退。

該黨發言人蔡其昌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已經過時,是建立在不存在的「一個中國」架構下的法令;執政黨擁有國會多數,無法廢除或修正,仍以此來規範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雙重錯誤。

民進黨去年底曾經進行民調,有7成以上民眾認為,是中國在阻撓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 FTA。經過黨主席蔡英文強力要求馬政府承諾,簽訂ECFA之後,中國不可阻礙台灣與他國洽簽FTA。但是無論如何,這都無法避免台灣主權已受傷害的事實。

對於馬政府表示兩岸簽署ECFA後,不會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口,然而卻有國民黨智庫的研究報告,評估擴大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可行性。台聯黨引述中國官方報告,其中有「台灣仍禁止中國共2194種商品輸入,其中包括農產品834種,工業品1360種,這些不合理限制,影響兩岸貿易的正常進行,不利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入開展」。

台聯黨主席黃昆輝表示,任何雙方的經貿協議是不可能是單方面有利的,台灣想要中國單方面的優惠,那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中國短時間內在政治考量下,刻意給予台灣好處,數年後,台灣失去利用價值,成為中國的「袋中物」,無力自保時,就是中國「收回」利益的時候,屆時,台灣處境堪虞?

至於馬政府以「東協加一」已經生效做為ECFA必須簽的基礎,黃昆輝也有質疑,台灣和東協二者和中國的關係不是替代關係,台灣目前已經是中國產業的上游,東協不是,不能以偏概全來討論。他強調,如果台灣要繼續依賴中國,在全面開放下,台灣僅存的產業祇有到中國才能生存,而東協的問題就不重要了。

環球經濟研究社社長林建山有不同觀點,他認為東協與中國兩個經濟體已經成為台灣對外貿易及投資的決定性市場,這種重大結構改變,是探討ECFA的重要酌量因素。以東協加三在即,且2015年東協共同體(或東協大社會ASEAN Community)要成形的態勢下,目前ECFA的簽訂期程,已經是落後而且恐怕是太遲了。

據統計,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時,台灣已開放中國56%的農、工產品進口,其中農產品開放479項,占農產品總項數的23%;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時,台灣已開放中國80%的農、工產品,其中農產品開放項數為1417項,占農產品總項數的63%。顯示民進黨時期,已開放24%的農工產品進入台灣,其中農產品開放比重,亦增加6成。

學者杜震華表示,目前農業的「先甘」會帶來未來的「後苦」,他建議馬英九這個任期完成以前可以不開放,以符合政治承諾;若2012年連任,應該選擇競爭力較強的農產品,例如蘭花等,逐步開放;但在此之前先對農業的研發和推廣增加投資,讓農業競爭力變強,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憂心認為,中國一再表示兩岸不能祇談經濟,國務院官員王毅近來也有ECFA簽後,兩岸已沒有太多經濟議題可談,政治議題對話應不可免的談話。顯示出ECFA並非如馬政府所言,是純粹經濟協商而與政治無關。

陳博志指出,三通之後,台灣經濟並沒有好轉,是全球主要國家中最慘,高雄港排名由第8降至第12,經濟失望指數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創下2003年以來新低。他希望政府不要祇注意資本家,整個政府都必須栓緊螺絲。

此外,ECFA也引起美國學者季里的疑慮,他撰文指出,台灣有「芬蘭化」的趨勢,建議美國政府放棄台灣、終止台灣關係法。這種言論,讓前陸委會主委吳釗燮提醒馬政府,有必要針對「離中國越來越近、離美日越來越遠、台灣內部越來越分裂」這3個現象,重新檢討對中政策。

後續的ECFA談判,黃昆輝認為首重監督,4個步驟就是:先期性協商監督、總結性協商監督、國會監督,並且留下文字紀錄。他要求馬政府必須落實國會監督,因為如此重大議題,不能接受像MOU一樣,早上送晚上簽,應該事前經過立法院同意協議的目標及原則,簽完經過立法院審議是否有違法,再行使同意權才能生效。

<2010.02.11刊載於1196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