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彥謀

與中國經貿交流已經不是稀奇的事,但是要與中國政治談判,恐怕很多人會聞風色變,綠營並沒有太大的信心,能夠把握不被中國占便宜。

簽署ECFA之後,兩岸經貿更加緊密結合,在此次「江陳會」協商的過程中,中國方面「讓利」不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曾對此表示,未來不排除對岸會連本帶利一次討回。綠營擔憂的主權問題,雖然這次並沒有非常直接與明顯的傷害,然而在經貿談判告一段落之後,台灣下一步很可能要面對中國的政治談判壓力。

然而台灣社會的氛圍,多認為現階段兩岸仍應維持現狀,然而如果ECFA帶來利多於弊的效應,或者藉由兩岸交流的更加頻繁,而促使兩岸敵意大幅降低,甚至和平的呼聲高漲,在此情前提下,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時程,將很可能提早來到,屆時台灣的現狀很可能有所改變。

日前,立場偏綠的台灣智庫,即針對兩岸的政治談判,邀集學者發出預警。前新聞局長林佳龍表示,台灣內部最大的交集是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對於ECFA在經貿方面引起的兩岸現狀的持續變化,則有一股不安定感,畢竟歷史上國、共3次談判的結果都是失敗收場,最後失掉中國大陸。

林佳龍質疑,「國民黨會不會重蹈覆轍把台灣輸掉呢?」他認為,台灣應從「誰來定義現狀」、「如何定義現狀」、「誰在改變現狀」及「如何維持現狀」,來取得國內的共識,讓台灣的民主制度發揮效果,並以民意的監督,去平衡馬政府對中國霸權的可能讓步。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指出,兩岸簽定ECFA後,北京對台統一戰略已經達到「突穿點」的建立,未來兩岸會邁入現實的「政治談判」時代,而且也會完成「軍事互信機制」與「和平協議」。

翁明賢從戰略的角度出發,認為北京為了要確保「30年戰略機遇期」,正在推動兩岸走向「和平發展期」,在「三三三戰略」思維下:3年內(2009—2011)透過3個平台(國共論壇、海峽論壇、兩會協商),推動3個協議(經濟合作協議、軍事互信機制、和平協定),完成一場沒有「統一口號」的「一統工程」。換言之,也就達到胡錦濤對台戰略的「一中促統架構」、透過「經濟先行、政治為輔」為途徑、然後用「文化、社會、經濟、國際」方式為手段。

翁明賢建議,台灣至少應該掌握三個戰略思維,一是台灣全民的參與:人民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及參與兩岸協商與談判過程,有必要召開「兩岸國是會議」建立共識,二是面對非民主的中國,台灣必須要求國際社會適度的介入與參與,才能保障台灣「維持現狀」的選擇權,三是不設期限的談判,更不該有談判的落日期限,並可以視狀況隨時終止過程。

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表示,ECFA間接宣告台灣正式進入一中軌道,台灣的經濟將出現由美國為最終市場,朝向以中國為最終市場的轉變。隨著經濟「脫美入中」,「台灣戰略芬蘭化」將更為明顯,「國際地位港澳化」也會加快,而且中國掌控台海的趨勢,也會更為穩固。

賴怡忠指出,馬英九在兩會簽署ECFA當天提到,「和平繁榮不再是摸不到、感覺不到的天邊玫瑰」,似乎充滿著馬政府正面回應兩岸展開政治談判的重要暗示。同時馬政府以讓利方式配合中國經濟的作為,很可能無法擋住中國政治談判的壓力,一旦出現政治談判,應該就是「以一中原則為基礎,以終極統一為指向」的和平統一協議。

賴怡忠分析,短期間內如果再簽署兩岸政治協議,並不利於馬英九連任,馬自己也表示,還不到政治談判的時機點,因此2012年在馬競選連任前不會有政治協議產生。不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任期是在2012年9月,他也有統一的歷史任務壓力,如果胡沒有提早準備,而要在「18大」的權力交接與台灣問題一併處理,困難度與複雜性祇會有增無減。

至於談判時間點,賴怡忠研判,最可能是在2012年總統大選之後,中國開始要將2008到2012年的4年間,對台灣進行的讓利一次收回。屆時的這個政治回收,有可能不會是隱晦的「和平發展」,而是會明文清楚的「統一」,讓台海成為中國的內海。

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陳文政,就兩岸軍事互信默契提出看法,他認為北京冷、台灣熱的原因有二點,一是台灣不具可以談軍事互信措施的資格,再者是中國無法確定台灣會同意兩岸以統一為唯一選項的政治安排。

他指出,兩岸都使用「和平協議」這個名詞,讓中國有相當的期待與利益想像,但是如果中國的期待落空,或國民黨無法兌現支票情況下,不排除中共會採取強硬的手段。更嚴重的,如果台灣的國防實力及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都轉弱的時候,才是台灣最大的危機。

對於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會不會在政治談判上吃大虧?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徐永明表示,回頭審視「胡六點」,馬政府相當程度是照其內容規劃施政,包括簽定ECFA、陸委會給中國藝術家6萬三等。他認為兩岸會陸續建立政治協議,包括「五都拿下三都」、「立委選舉三分之二強」、「馬總統連任」,都是可能的時間點。

徐永明說,兩岸目前透過ECFA與協商涉外事務形成政治協議,且ECFA文本中有關「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機構,涉及國家統治權力委託,如果沒有適當的監督,不但不符合民主國家體制,也會成為兩岸談判的漏洞。他建議人民可經由社團監督、國會遊說與施壓、公投提案與公投法補正及最後的選舉制裁,在人民共識未形成之前,削弱馬英九提早進入政治談判階段的國內條件。

確實,兩岸在不久的將來,勢必要面臨政治談判,然而比起中國有節奏、步伐明確的進程,台灣內部顯然還沒有做充分的準備。事實上,綠營人士在ECFA之後,也開啟一波重新認識中國的潮流。執政的馬政府,也許不必沉緬於兩岸目前的和諧氣氛,是否該超越國內糾葛,朝未來的政治談判,在議題與人才方面,盡早預做準備,這是進入ECFA時代的重要任務。

<2010.07.15刊載於1219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