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八月二十九日,政治大學台文所所長陳芳明在媒體撰文指出,民進黨「十年政綱」族群篇,「相較於五年前的族群宣言,這次政綱所提出的看法,反而是倒退而保守。」

陳芳明與民進黨淵源不淺,他曾是海外黑名單的異議人士,於許信良擔任黨主席時出掌文宣部,目前懸掛於民進黨中央黨部會議室的「清廉、勤政、愛鄉土」,就是出自於陳芳明之手。此次他對「十年政綱」提出何謂「外來他者」的質疑,相當程度挑戰民進黨與蔡英文擘畫許久的「再執政宣言」。

事實上,當蔡英文高喊要提出十年政綱時,政治威力確實頗為驚人,逼得國民黨與馬英九緊急藉著ECFA,也推出「黃金十年」以為因應。然而,經過十多場公開與秘密的座談會之後,作為十年政綱第一炮的族群篇甫出爐,卻是與社會的期待有所落差,甚至有偏藍媒體還以「招魂」、「納粹黨」等字眼予以批判。到底,民進黨的十年政綱出了什麼問題?

十年政綱共有十二篇,分別是族群、經濟、農業、民主、對外關係、性別、環保、社福與教育等篇章,黨秘書長吳乃仁說,民進黨用非常審慎態度處理這份黨未來的政策綱領,三萬多字的初稿已大致完成。

原本十年政綱擬在「九二八黨慶」一次亮相,但是考量諸多議題尚須配合客觀的政經因素以隨時調整,因此改為分批公布,至五都選舉前,將以爭議性較小、共識度較高的篇章為優先。

民進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劉建忻表示,「十年政綱的位階比黨綱低,介於黨章與行動綱領之間。」目前除了族群篇,性別篇也已經公布,未來會先陸續公布的還有環保與社福等。

不過,外界最想知道的十年政綱主要在於經濟篇(包含兩岸經貿交流)與對外關係篇(兩岸戰略、定位)等較為敏感的議題。然而由於ECFA剛通過不久,黨內還在思想整合,加上五都選戰拚鬥激烈,黨內高層在降低干擾選情因素前提下,決定把具有全國性議題的篇章,不排除延到明年才問世。

關於族群篇,蔡英文表示,少數人對民進黨仍存有「福佬沙文」的刻板印象,這是對手刻意扭曲,但民進黨也要思考自己過去的語彙,是否容易造成社會誤會?因此選擇族群議題作為十年政綱第一次公開報告的主題。

蔡英文強調,台灣是個多族群的移民國家,國家一體,族群多元,共同促進國家認同,維護移民社會的開放性與各族群文化的多元性。民進黨的族群政策,就是要讓台灣成為「彩虹國家,活水社會」。但是國民黨文傳會主委蘇俊賓反批,族群政策多說無益,五都選舉是檢視民進黨「說一套做一套」最好的場域。

其實,族群篇的最大癥結,在於不知該如何處理「戰後與國民黨撤退來台的大陸人士」,這個問題似乎一直是民進黨的痛,想要包容、卻又討不到選票;想要排除,卻已經融入於台灣社會、甚至民進黨內。族群本來不是問題,但碰上政治就開始發酵,許多戰後移民者在光譜上傾向藍營與統派,對綠營選戰上造成極大壓力。

這也是陳芳明所質疑之處,所謂「不應」「再」「被視為外來他者」,是彰顯福佬意識的自我獨尊。彷彿是說,以前的態度「應該」是正確的,「大陸移民」永遠是被看的對象。這是民進黨長期累積「被害意識」與「被出賣危機」的真實浮現。他認為沒有「美麗島包袱」的蔡英文,還是無法擺脫黨內舊有思想與框架。

從族群篇的八大主張中,大多數是觀之順理成章之事,不過族群不比其他政策,它更需要被行動與實踐。當然,這不表示少數族群就必須享有特權,或者以敵視的態度對抗優勢族群。

黨內人士認為,政綱是原則性的方向宣示,做為一個在野黨,提出新時代的政策論述,本來就不會討好,但這是民進黨的傳統,比起任何政黨還要有反省與進步的動力。

其實,不論外界反應如何,十年政綱的族群主張沒有超越過去,也很難再超越,當然它也有該黨應有的政治企圖。負責統整政綱的人士指出,有人在「我族」、「他族」中打轉,或者抓住「外來他者」質問,恐怕會讓其他的主張失焦。

這些批評之聲,對於推動族群合諧,顯然幫助不大,充其量祇是不想讓十年政綱太紅,甚至影響年底選舉,而國民黨沒有提出主張,並沒有比較高明。

 

民進黨十年政綱之族群篇八大政策主張

八大主張

內容摘要

建立跨族群的公共領域

公部門應以公共資源建立母語無障礙環境;提供國民獲得或展現文化多樣性;支持各族群藝文創造活動進入主流文化空間。

賦予各族群語言「國家語言」的地位

立法確認台灣各族群語言為「國家語言」,不壓抑公民在生活中使用族群母語的權利;重新定義和使用現行之「國語」和「台語」。

提升國民及公教人員之跨文化素養

政府應積極支持人民、並要求公教人員發展其跨文化素養。

推動多族群觀點的施政

必須採取「族群主流化」觀點,使族群問題意識全面進入行政、司法、立法的各部門,才能更有效促進平等和諧。

翻轉結構性歧視

政府應提出適當之政策或立法對策,避免弱勢循環或結構性壓迫;應建立族群統計,掌握族群正義的實際狀況。

落實原住民族自治

政府應積極規劃各種必要的周邊制度變革、資源配置及相關過渡程序,朝向多元健全的發展方向。

無歧視的新移民友善政策

確立海洋國家「開放主體性」的新移民政策;採取無歧視的新移民政策;強化其家庭支持體系,促進新移民的文化適應與社會認同。

重建多族群觀點的國家紀念、象徵體系及歷史記憶

國家歷史的記述、詮釋,應從原住民族歷史記憶為起點;重建多族群文化共享的國家記憶。

戰後中國大陸移民不應再被視為外來他者,大移民的歷史記憶及紀念體系應建立為台灣國家記憶的重要內涵。

 

<2010.09.02刊載於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