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同樣是從國營事業單位的中油被調上經濟部長,但是他不可能是「孫運璿第二」(孫出身台電);施顏祥的官運亨通,橫跨藍綠兩朝,專業並不突出,為人尚稱內斂,卻也是打不死的蟑螂,這種勇氣用在對外經貿談判,應當稱職,若用在政治責任,顯然是不及格。

今年四月,施顏祥在立法院備詢時,信誓旦旦要把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維持在二%以內,「做不到,我就下台」!

現在CPI不僅「破二」,距離「破三」也已近在咫尺,然而施顏祥依然不動如山,似乎不打算為自己的誓言負責,連說明道歉也懶得講;國會的壓力排山倒海,藍、綠立委磨刀霍霍,施顏祥心裡或許正想著,「還不知道誰會先陣亡咧」?

頂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頭銜的施顏祥,留學時在波士頓就認識在哈佛攻讀法學博士的馬英九,兩人志同道合之處在於都是從事「保釣」運動,有了這層關係,施顏祥的身價就顯得與眾不同。

祇不過,馬與施顏的關係向來鮮為人知,一些不明就裡的政客,不時利用機會要逼迫施顏祥下台,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這位掌握內閣最大事業體的首長,在國會被砲轟,回到經濟部仍是呼風喚雨,難怪立委批評他「嘻皮笑臉」備詢,他亦不以為意。若是知道施顏祥是馬英九的革命夥伴,恐怕都得仰天長嘆。

施顏祥是吳敦義接掌閣揆後所任命的經濟部長,不過據瞭解,他並不是吳敦義的首選,之後幾波小改組,一直有傳言施顏祥是被撤換的部會首長前三名,但每次名單公布,眾人滿地找眼鏡,或許與他是「馬英九欽定的部長」有關。

扁政府上台時,施顏祥擔任工業局長,兩年後,在林義夫任部長時擢升為常務次長;黃營杉時代轉任為政務次長;馬政府執政,施顏祥又轉回常次,之後跳任中油董事長,八八風災後劉兆玄內閣下台,施顏祥從事業單位回到經濟部,如願登上部長職位。

近二十多年來,「經濟部長」大多由「工業局」或「國貿局」出身者接掌,唯一例外從幕僚單位爬升至部長的,只有前李連系統、與王金平交情極佳、出身商業司的王志剛。

據指出,經濟部內以「行政機關」及「事業單位」頗有較勁;但是嚴格來說,應以同為行政機關的「工業局」及「國貿局」最有瑜亮情結,這兩個單位不只鬥人才,也鬥政策。

蕭萬長、江丙坤、林義夫、陳瑞隆等屬於國貿局體系;施顏祥、尹啟銘、何美玥則屬於工業局體系,現為總統府資政的前經濟部老臣、曾任次長的楊世緘,是引入半導體科技的技術官僚,亦出身工業局。

政策方面,工業局主要負責「對內經濟」,或稱「內在型經濟」,包括加工出口、科學園區等籌畫營運;國貿局負責「對外經濟」,或稱「外在型經濟」,包括貿易談判、境外園區等,像是位於巴拿馬的「大衛堡」。

以施顏祥的專長,挽救國內經濟應該是其強項,但是他似乎束手無策,要促發內在經濟,擴大內需是一個選項,但是油電雙漲反倒像是擴大台電與中油的內需,他曾說,「油價漲久了就習慣了」的謬論,引起民眾撻伐。

不過話說回來,施顏祥曾打包票在未來五年內,要讓這兩個事業單位收益達到1110億元,否則要自請下台;這不啻告訴外界,他還可以穩居部長職位好幾年,五年後才要檢驗效益,以他的年紀,也差不多快退休了。

他曾經主張水價要調漲,還說「調漲水價的氛圍形成很重要」,讓外界批評這是「輿論帶動政策」,而非「科學反應現實」;馬政府的瞎說文化,似乎有骨牌效應。

論及對外貿易,更非施顏祥的專長,即使「美牛」將開放進口,讓馬英九認為的台美貿易障礙已經排除,竟提出「16字箴言」─「掃除障礙、調整心態、8年入T、能快就快」,特別是「8年入T」讓人民瞠目結舌,馬如此為施顏祥卸責,黨內還有白目的同志敢挑戰施顏祥嗎?

馬政府要展開美台經貿談判,相關士指出,已經「脫美入中」的台灣,要挽回美國對台信心難度不低,若要寄望非國貿體系出身的施顏祥,無異緣木求魚。

事實上,ECFA簽署後,台灣雖成為中國經濟體的一部分,卻還是不足以支撐台灣經濟成長,馬政府發現國際經貿依然重要,然而主導經濟的施顏祥,專長卻不在對外貿易,而有國貿背景的次長梁國新,則屬蕭萬長系統,蕭卸任後與馬政府見解各異,讓國貿系統在經濟部的影響力更顯不利。

<2012.09.13刊載於1332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