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彥謀

中共十八大報到首度提出兩岸軍事互信,中共解放軍國際研究專家林中斌指出,十八大是中共建政以來最特殊的情況,向來中共領導階層交接,都出現過新、舊領導人的矛盾,例如毛澤東鬥過鄧小平,江澤民不是鄧小平欽點,胡錦濤亦非江澤民所愛;然而,習近平與胡錦濤則沒有這種情況,顯示十八大的政權轉移,是相對平穩的政治狀態。

是否也因為政權移轉未出現大變動,使得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十八大的報告中,提出兩岸軍事互信,為未來的「習近平時代」定調?林中斌表示,「過去大陸對台軍事方針,皆由軍方先做,然後才由政治接手,北京之前也常對台喊話:「軍事互信可以先行」,但是由於台灣方面有所顧慮,所以談到軍事互信就卡住了」。

林中斌指出,台灣政府有鑑於許多國軍退役將領到大陸談軍事互信,常有超越兩岸政策的言論,也認為軍事不能被軍方拖著走;因此,有關軍事互信機制,我方認為必須先要有政治互信,經過和平協議的政治談判,再進入到軍事互信;「胡錦濤這次先於軍方提出軍事互信,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呼應台灣方面的顧慮」。

事實上,台灣的顧慮不只兩岸軍力的嚴重失衡,還有中國崛起、經濟實力大幅增長,在經濟與軍事雙重威脅下,台灣有何條件與中國談軍事互信?林中斌指出,幾年前對岸廣泛談論「大國崛起」,他們觀察過去九個世界強權從興起到衰落,問題在於「用兵過多」,軍事耗資甚巨而將國力拖垮,中共現在很謹慎地不輕易動用軍事,將其作為後盾,借用經濟力量將周邊國家都綁住,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用。

換言之,兩岸的軍事互信還在其次,經濟的效果其實更大。習近平上台後,「ECFA後續的讓利還很多,現在的五百多項還是少數」,林中斌判斷,這不僅是中國對台的經濟政策,也要讓全亞洲都依賴中國。

這是不是表示兩岸在經貿互動增加之後,或者說台灣的經濟被大幅度吸入大陸後,兩岸的軍事衝突會逐步降低?林中斌從過去兩岸軍事對峙的歷史經驗觀察到,中共是一個相當有反省力的政權,任何對外事務,不論是戰爭,或是外交、經貿、政治談判,抑或是對疆獨、藏獨與台獨的鎮壓與恫嚇,在事情告一段落後,內部都會有批鬥大會及檢討報告,其中的用意,就是要避免下一次再犯錯。

「這種自我反省的機制雖然很殘酷,但是都有達到效果」,林中斌說,「台灣就不同,一九九五、九六年的飛彈危機,國內還沒有看到官方的檢討報告,因此要如何避免衝突發生,採取更有策略的方式應對中共,顯然我們是很欠缺的」。

曾有關注兩岸的專家於今年上半年提到,習近平將以政黨交流為主模式,推動共─民領導人互訪機制,以「倒逼」國民黨的方式,於馬英九第二任期內,限時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十月初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訪問中國,敲開首位綠營高層的破冰之旅,應該很有習近平的思維模式在其中。

林中斌亦認為,中共展開與台灣在野黨的接觸,某種成分還是希望台灣不要政黨輪替得過快,而這個前提在於國民黨如何正視兩岸和平協議。林中斌直言,馬英九要追求歷史定位,會勇於試探兩岸和平協議的可能性,馬把金溥聰派往美國,很大的因素,是要由金代表馬向美方忠實傳達未來兩岸談判的進程,以及簽訂和平協議的可能方向,而不是在於軍購或外交方面。

由於中國的崛起,美國對台軍售僅是聊備一格,林中斌認為,台灣採購潛艇應該是不必期待了,他透露,數年前即有某相當友台的美國高層人士談到,「若是賣好的武器給台灣,台灣就會搞獨立;或是賣好的武器給台灣,這些武器以後也可能屬於解放軍的」,在這種思維下,台灣軍購只能買到三流武器。

不過,林中斌語帶玄機地說,「說不定未來能抵擋解放軍的不是高科技的軍事,而是一些三流的武器」。

 

<2012.11.15刊載於1341期新新聞周刊><本文為原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