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謀

1949年國共決裂,原屬中國福建省連江縣的馬祖歸屬自由地區台灣,也讓馬祖從原本中國面向海洋的東向延伸,轉而成為台灣捍衛台海安全的西側軍事要塞。歷史跟馬祖人開了一個大玩笑!

1956年7月,國民政府首開在金馬地區「實驗」戰地政務,實施軍民一元化體制。島上軍民一切為軍事,軍事又為政治服務,讓軍政合一鞏固國民黨反攻大陸的正當性,並且合理化戒嚴的必要性,進而塑造出馬祖特殊的島嶼政治。

馬祖人雖然失去憲法賦予的自由,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軍隊數量鼎盛之時,許多馬祖人都能賺進官兵的大把鈔票,北竿鄉橋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天利說,「早年阿兵哥入伍要三年,還不能中途返台休假,薪俸有離島加給,在沉悶的孤島無處排解寂寞,最大的享受就是花錢娛樂。」

1960年代,台灣一棟普通的透天厝要價3、40萬元,但在馬祖開計程車竟能月入30萬;缺水的馬祖,開澡堂也是收入的大宗;其他如餐飲店、軍品店或茶館,收入都頗為豐碩,「因為大部分的阿兵哥都把薪餉貢獻在馬祖了。」陳天利說。

馬祖因為地處特殊潮汐洋流,每年有一公一母、全身上下都是高貴中藥材的「黃魚」經過,只要有漁民幸運補獲一尾,賣到中國可淨賺1700萬台幣。或許是老天爺眷顧馬祖人,每年最多有兩位漁民可一夕致富,成為千萬富翁。

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加工出口區如雨後春筍,「那時馬祖人大量移居到台灣,從事加工出口,造成第一次人口大衰退」,南竿鄉珠螺社協會理事長邱麗金說,「當時外移人口以較困苦的百姓居多,許多偏遠村落甚至因此而荒無、廢村」,「有賺錢的馬祖人,則多在台灣置產,有的則去大陸買房」。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金、馬卻被排除在外,少數思想較開放的馬祖人疾言抨擊「二度戒嚴」的荒謬性,亦造成民主運動風起雲湧,請願、遊行活動頻繁,曾被軍管系統列為黑五類的前立委曹原彰撰文表示,「反軍管是在白色恐怖陰影下進行」。

1989年,100多位馬祖人齊聚台北,發起「八二三大遊行」,到立法院、監察院、行政院、國民大會、國防部等單位陳情,提出廢止金馬戰地政務、解除戒嚴、開放觀光等訴求。終於在歷經五年多奔走與努力後,迫使政府於1992年11月7日宣布終止戰地政務,金馬地區全面回歸憲政體制。

 

 

戰地政務時期馬祖人有多不自由?

宵禁

早期入夜後(6點),管制人員進出,民眾出門必須背誦口令,亦須申請宵禁通行證。

燈火管制

入夜後須關閉門窗,所有燈具須掛上燈罩;若有燈光外洩,輕者警告,重者施以罰款處分。

軍法審判

民眾犯法,視同軍人,交由軍法審判,不得請律師、亦無人辯護,政府機關得以行政命令任意拘禁或處罰人民,幾無人權可言。

出境管制

金馬人民往來同為中華民國領土的台澎地區,必須向內政部境管局申請核發入出境許可證,形同出國,擾民又不便。

電信管制

金馬地區封鎖電訊,與外界聯絡僅靠書信和電報;民眾不准擁有收音機,電視機須事先申請使得進口。

金融管制

金馬地區單獨發行金幣和馬幣,無法在台灣使用,當地居民赴台,需先購買匯票或兌換台幣。

電器用品管制

除照明設備外,電冰箱、洗衣機、電鍋、冷氣等高耗電器材,嚴禁使用。

其他管制

建築物不得超過二層樓,籃球、排球、救生圈、輪胎等「漂流物」管制進口;照相機、攝影機不得自由使用;沖天炮、檳榔不准進口;禁止飼養鴿子、放風箏等。

整理:李彥謀

 

戰地政務對馬祖相關建設之貢獻

基礎建設

道路興築、碼頭闢建、村容改善、國宅興建,藉由戰地政務軍政一元化體制,動員大批兵工協建完成。

教育設施

村村設校,保送部分馬祖優秀青年至師範院校深造,畢業後回鄉擔任教職;軍中義教支援國中教學,辦理民眾補習教育,掃除文盲,並強迫失學民眾進修。

農漁發展

勵行農業生產,開墾荒地,強化水土保持,軍民協力廣植林木;興建單拖漁船,發展遠洋漁業,輔導漁民從事近海養殖事業;輔導民間成立大規模養豬、羊、雞場,達自足之境。

改善交通

積極開闢公路,鋪設鄉村主幹道及村落聯絡道,公車行駛環繞各村,完成碼頭設施發展島際交通,亦投入郵政、電信、電力等建設。

醫療革新

當時逐年增加預算,充實醫療設備,興建連江縣衛生院、縣立醫院,並於各鄉普設衛生所,並建立海鷗直升機後送支援體系。

整理:李彥謀

<2013.01.10刊載於1349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