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許多跡象顯示,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最樂觀的情況是「坐9望10」,其中6都「坐2、望3、搶4」;其他縣市則要拿下6至7席,穩定領先者有宜蘭縣、嘉義縣、屏東縣、基隆市,還在膠著的有雲林縣、嘉義市、澎湖縣、彰化縣等,只是,雲、嘉、澎湖都是從民調領先到被追上、甚至落後,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誰掌握地方選舉的票倉,選情就有翻轉可能。

攻破縣治中心 綠長藍消明顯

重點是,大多數縣市的票倉都是在縣治所在地,這裡通常是軍公教的聚集地,泛藍的支持者較多,形成藍營的重鎮。縣治中心,如同一國之首都,如藍綠都希望能贏得台北市長,其象徵的意義非比尋常;縣治就是縣市的首府,特別是對民進黨而言,贏得縣治的執政權,等於是攻破藍軍的大本營,且縣治上承縣市與中央政府,下接基層民代與村里長,有著樞紐的地位。

只是,鄉鎮市長向來是國民黨的囊中物,民進黨過去也不太經營,因為鄉鎮市長的黨籍歸屬,從歷次的投票行為觀察,似乎對於總統、立委或縣市長選舉沒有直接與密切的關連性;然而,這恐怕是以管窺天的想法,因為要像國民黨擁有堅固與令人畏懼的組織戰,各級單位首長、民代皆扮演著一定的角色與功能。

再者,政治環境與局勢是動態的,不會一成不變,民進黨10年之前就曾經拿下桃園市、台東市、馬公市或鳳山市長,但都不太受到重視;但是,如陳宗義、賴坤成等,後來都當選立委,林三郎的女兒林岱樺也是立委,許智傑從鳳山市長亦轉戰立委成功。

至於國民黨,立委林鴻池、江惠貞都曾擔任板橋市長、王進士曾任屏東市長、前立委陳杰曾任彰化市長,澎湖縣長王乾發曾任馬公市長,前宜蘭縣長呂國華擔任過宜蘭市長,南投縣長李朝卿擔任過南投市長。

鄉鎮市長小諸侯 是選戰的工具人

一些非縣治首長出身的縣長或立委也不在少數,如立委馬文君曾任埔里鎮長、徐耀昌曾任頭份鎮長、林明溱曾任集集鎮長、王惠美曾任鹿港鎮長、宜蘭縣長林聰賢曾任羅東鎮長等,這些地方直到現在,還是他們票源的最大保證。

早年的鄉鎮市長之所以比較難成一方之霸,與地方派系互相掣肘有關;但民主化讓地方派系漸趨式微,轉而以政治人物為核心的發展形式,此時若能搶下地方限制或是鄉鎮長做灘頭堡,等於占有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前竹南鎮長康世儒、苑裡鎮長杜文卿都是實例。

未掌握縣治  大選仍有懸念

相較國民黨組織發展採全面性路線,民進黨在搶攻鄉鎮長方面算是發展最緩慢的,也可以說,真正被黨中央重視,應該是2009年邱建富奪下彰化市長開始,然後包括草屯鎮洪國浩、鹿港鎮黃振彥、花壇鄉李成濟等,都在鄉鎮長補選中獲勝。2005年蘇貞昌派子弟兵張宏陸搶進板橋市,可惜敗給江惠貞,但已經嗅出縣治政權對政黨發展的重要性;2012年立委選舉,綠軍羅致政兵敗板橋,與未能掌握板橋市政亦有關係。

事實上,民進黨要贏得縣市長,若不能主掌縣治中心,至少要掌握第二大鄉鎮市,才有機會一搏。以嘉義縣而言,18鄉鎮市有8位民進黨籍,加上偏綠的無黨籍,已經超過半數,雖然民雄、水上屬「淪陷區」,但太保、朴子占優勢,讓張花冠連任具有本錢。屏東縣也很綠,除屏東市外,潮州、內埔、東港等票倉都歸綠軍,亦使潘孟安選情穩定領先。

綠軍在嘉義、屏東縣戰果豐碩

在原台南縣,過去新營、永康都是藍軍地盤,前縣長蘇煥智兩度競逐選縣長都僅慘勝過關,改制直轄市後為官派,賴清德得以控制票倉行政權,連任重點變成是看能贏多少票。在宜蘭縣,民進黨屢攻不下宜蘭市,以致2005年陳定南縣長之戰遭國民黨翻盤,這個教訓讓林聰賢屯重兵於宜蘭市;類似情況,也在雲林上演,未能掌握斗六市,即使斗南、虎尾、西螺都是綠軍堡壘,藍綠仍在纏鬥中。

常把「綠色執政、品質保證」做為口號的民進黨,已不能以擔任監督型的民代就要做為邁向執政的條件,也體會培養地方到中央的執政人才方是勝選的王道。鄉鎮市長官雖不大,卻是「小諸侯」,擁有高層「鞭長莫及」的優點,以及揮師中央的潛能。

蔡英文看到了癥結,黨籍縣市長更是感受甚深,除了要堅守彰化市、花蓮市、太保市之外,更要積極搶進宜蘭市、斗六市、南投市、屏東市、台東市等。縣治之爭被點燃戰火,預示著倒數20天的肉搏戰精彩可期。

<2014.11.06刊載於1444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