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2017年世大運辦不出來,就切腹自殺。」其實,世大運只剩最後一哩路,但是精彩的賽事,亦即轉播權的這塊大餅由誰操刀?答案是華視,也就是公廣集團之一。

華視?有能力嗎?體育賽事一般人都認為緯來、福斯或是民視比較在行,華視哪有能力及設備?不過,世大運的轉播,是被市府主動找華視協商,並且期待華視整合國內資源,大家分工合作,展現台灣的製播能力。換言之,世大運不是只有在華視才看得到,屆時在無線及有線頻道,都能欣賞到賽事。

北市府找上華視,一方面華視屬於公廣集團,比較不會被人質疑圖利等,其次是公廣集團至少就有公視、華視、原民台等,人力與設備有一定規模。相關人士指出,北市府與華視還在就合約與相互配合的條件商談,一般認為,華視若順利承接世大運轉播權,對於「營運績效」將很有助益。

為什麼華視會虧損?

是的,聽來有點弔詭,雖然屬於公廣集團,但是華視不像公視,經費來自於政府,必須「自籌」。據透露,在2006年華視加入公廣之後,累積虧損大約有20億元,也就是每年虧損以1到2億元的速度在成長。有人質疑,「為什麼有些電視台會賺錢,華視卻是虧錢,是他們營運不善吧」?

原因當然有,也有結構性問題,這是為什麼鄭麗君在接下文化部長後,要提出重新思考公視與華視的「定位」,畢竟,公視屬於財團法人公益性質的組織,適用「公視法」,但華視卻是適用「公司法」,是必須自負盈虧的營利事業,因此當適用的法規不同,經營理念也就有所差異。

華視之所以適用公司法,因為它有17%左右的股份屬於民股,約83%是由公視基金會持有的公股,所以華視不被認為是純粹的公益組織。不過,不是公益並不是大問題,自負盈虧也不是癥結,而是當華視被認為「是公益、必須自負盈虧」才是問題。

誰可以主導華視?

華視被套在公廣集團之下,被要求製播的節目必須以公益為主,但是公益節目很難追求營利數字,這是華視會虧損的原因之一;但是外界還是可以看到華視有商業節目,並非全部是公益節目,又該怎麼解釋?若華視製播全公益節目,虧損恐怕不是一年1、2億而已。

以電視台而言,「總經理」是負責電視台的營運,但其上還有個董事長、董事會,且經常聽到某某電視台董事長喜歡關切新聞怎麼報、節目怎麼做等等,華視似乎也不例外。華視的董事會有15席,但有11席是由公視董事兼任,他們多以公視的思維模式來看待華視,例如華視自製豬哥亮的節目,也引起董事們的「關切」,然而,對華視來說,要賺錢就要有豬哥亮等可以拉抬收視率的節目。

只不過,政府將華視納入公廣,沒有撥經費,而讓華視「自生自滅」,每年均有赤字出現,這對於「公廣集團」的評價也有所傷害。再者,不論是藍綠執政,從董事長到董事,許多是身負「政治任務」,「只求顏色、少有專業」,也經常因為人事而鬧得滿城風雨。鄭麗君要定位華視,看來背後的公婆可多著了。

 

arrow
arrow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