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經得起考驗,承擔起責任」,是劉世芳參選市長初選的標語;「高雄芳城市」是她的識別標章;slogan就是「正派、承擔」。陳菊曾說,高雄每個發展關鍵時刻,擔任副市長的劉世芳一直都在高雄人身邊,對得起大家一路牽成,她並公開推薦劉世芳「傳承高雄使命」。

從許多交通與水利建設,到亞洲新灣區標竿工程,雖然沒有刻上劉世芳的名字,但裡面滿滿是她的汗水。左楠眷村改建,讓市容改觀,隸屬泛藍的外省籍的傳播學者趙怡,在劉世芳參選立委時多次為她助選。

近來,劉世芳在國會積極向行政院爭取高雄捷運「新環線」,接受《信傳媒》記者專訪時表示,若當選市長,最優先的3項政見,一是延續市民光榮感,二是建構宜居城市,三是實現在地老化。

1.市民光榮感

高雄人,在2009年世大運之後,有比較明顯感受到,高雄也可以是舉辦大型國際賽會的城市,當時陳菊傾全力主辦,把高雄從「二線」提升到「一級」城市;再者,國際知名男高音卡列拉斯到高雄開唱起,國內外的表演天團陸續唱進高雄,五月天、玖壹壹等;至於跨年晚會的卡司、規模、人數,都足以媲美台北,讓市民感覺到,「高雄已經不一樣了」。

劉世芳說,光榮感要靠長年的市政經營,高雄未來仍要延續這種傳統。只是光榮感涵蓋心理層面與實質建設,而且每個人對於光榮感的定義不同,但是陳菊能讓近7成5的市民感到光榮,對於擔任7年副市長的劉世芳,也是一項挑戰。

「用全球視野來布局」,劉世芳說,要將高雄從重工業為主,轉變為多元產業的城市,透過舊港口再造,成為亞洲新灣區,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爭取在高雄市舉辦大型的國際會議與活動。此外,觀光及郵輪政策方面,將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拉進高雄,發展成為國際郵輪母港。

2.宜居城市

近年在國際「宜居城市」的競賽,經常榜上有名的高雄,是陳菊上任後一系列施政的主軸之一,宜居城市的評比項目種類眾多,從公共建設、經濟環境、醫療服務、娛樂消費、生活素質、犯罪治安等等,劉世芳說,繼續追求宜居城市的發展,是她未來主政的重心。

事實上,高雄在軟硬體設備上迭有進展,劉世芳說,像中都濕地、凹仔底美術館、愛河水質與沿岸基礎設施等,讓高雄的自然環境更為提升,未來要讓原高雄縣市的發展更為平衡。

劉世芳表示,高雄還需要第3條捷運,達成環狀路網;產業園區的發展,她已積極爭取台積電進駐;特別是,鳳山水汙水處理廠已是再生水的典範,未來還要持續增設可資水循環利用的汙水廠,讓民生用的廢棄水導向工業用,朝綠色城市邁進。

2016年國家卓越建設獎,高雄市就拿下16項大獎,這些均包括亮點建設、治水、交通、公共運輸、公園綠地、原創文化等,例如學校改建、道路拓寬、自行車道、景觀天橋,都融入設計創意,劉世芳都曾參與其中。

3.在地老化

什麼是在地老化?劉世芳的優先政見,在地老化確實與眾不同。這是因應台灣老年人口的增多,特地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政策,不過劉世芳說,這不是社會救助,也不是針對老弱殘疾,而是為所有中老年人做的規劃,有如開同學會。其實在她的選區,已經開始實驗這個新措施,還特製不滑手的環保碗供老人使用。

劉世芳舉例,以老人共餐來說,目的是讓老年人不孤單,每周一至兩天在社區活動中心或里長的家,由中央廚房供應餐點,每人只要繳少許費用,這個政策結合民政及社會系統,對人口與福利制度有雙重效果。目前陳菊陸續成立老人日照中心,是配合中央長照2.0政策。

人口老化是未來國家會面對到的棘手課題,有些老人因為依親、醫療等緣故,而離開長住的故鄉,其實這種人口流動所造成的社會問題,負面效應確實存在。劉世芳希望市民能「在地老化」,不必再落葉歸根。對於每個人都會老,能不能老得健康、快樂?劉世芳的主張,值得大家想想了。

arrow
arrow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