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彥謀

高雄縣有一所大專院校,叫做「和春技術學院」,近來在校園內,傳出陣陣小孩子歡樂的笑聲,還有各式各樣的才藝活動,一般人都會納悶,小學都開學了,怎麼會有小學童在大專校園內參加營隊?

其實,這群小朋友在八月八日前,還有學校可以唸,有溫暖的家可以住;但是無情的莫拉克颱風,帶走了他們的家人、淹沒了熟悉的校園,一切的景物與親人,在一夕之間全變了樣。

「學童安心工程不能等」,災難過後,開學之際,慈濟基金會教育志工團隊,隨即深入個個寄讀的學校,展開學童安心輔導工作,全程陪伴、全心照顧、全家關懷。這是繼創建大愛村之後,另一個災後重建計畫,亦即「小太陽的微笑—有愛就有希望」安心輔導計畫,針對受災戶學童,提供安心就學方案。

目前,來自桃源鄉五所中小學(桃源國中、桃源國小、樟山國小、興中國小、建山國小及這四所小學的附設幼稚園),總計五百多位師生,安置在和春技術學院展開校園新生活。其中約三百五十位學生住宿在學校,每週五晚上才回到住在營區的「家」與父母團聚。

一般正規的小學,星期三下午是放假,但是這個計畫卻是一周五天不放假,然而老師們卻需要喘息空間,這時就由慈濟志工補位,他們不但設計與安排多種才藝課程,也透過輔導與團康帶動,安定學童的情緒,同時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現在每週三下午,慈濟教育志工團隊有教師聯誼會志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青年志工與大愛媽媽,與不同才藝的專業人才結合,分別為國小低、中、高年級帶來國術、直笛與氣功課程,還針對幼稚園小朋友精心準備紙黏土等課程。此外,慈濟志工也協助學校進行晚間課業與才藝輔導,並在假日進行人文生活營。

另方面,學校老師為了讓志工都熟悉小朋友,特地將學童們的名字寫在黑板上,方便認識。這個計畫中,特地對低年級較為活潑好動的小朋友,安排動態的國術課程。不過因為現在各班學生是來自桃源鄉不同學校學生的重組,偶而還會出現小小失控的場面,老師以及志工還得調停糾紛。

但是這些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志工,並不難搞定狀況,例如教授國術的郭鑫隨,就是負責低年級學童,通常在他授課一小時之後,小朋友已能安定心神,耍起國術來更是虎虎生風,連老師都讚不絕口。國術教學經驗十多年的郭鑫隨表示,二年級小朋友已有一年團體約束的生活,不像剛上小一的孩子,只習慣唱唱跳跳的學習,因此把他們分開來帶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

「So, La, Si……」,又如教聯會志工,透過音樂大風吹的遊戲,去教導三年級的學童認識音符,小朋友們若坐在不同排,就代表不同的音符,當老師唱到那個音符,那一排的小朋友就得全數站起來。如此,不但教會孩子認識音符,也讓他們學習專注力,老師也要求學生要「坐姿端正、專心、不插嘴」,當有小朋友做得好,就贈與直笛做為獎勵。

在另外的教室,祇見更小的孩子正在揉啊揉,使勁扭動小指頭,這些幼稚園的孩子將紙黏土揉成四個小丸子,旁邊的慈濟志工媽媽幫忙黏上眼睛與腳,五顏六色的毛毛蟲就完成了。為什麼第一堂課是帶孩子學作紙黏土呢?志工說,這個課程可以讓孩子訓練手指頭的肌肉及定力。

開學後的第一週,慈濟教育志工朱妍綸(高雄市鼓山國小退休校長)觀察到目前寄讀在和春技術學院,來自桃源鄉這五個學校的學生中,出現兩極化的行為反應:「一類是幾乎完全不講話,下課也不太動的學生,無論如何引導,都不願開口;另一類學生則是情緒過度高亢幾乎靜不下來。」

仔細分析這些學生的行為反應,除與父母親分開居住(學生全校住宿)、或來自山地鄉的生活習慣等客觀因素外,也可能是災後症候群的反應,呈現出逃避、害怕、畏縮的情緒,祇是宣洩與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朱妍綸看到一位學生,對著陪伴的大專哥哥猛槌亂打,幾近歇斯底里的狀況,這讓曾經在原住民部落學校任教多年的他,心疼不已的表示:「這條愛與關懷的路將是漫長的。」

面對孩子心靈的創傷,慈濟藉由這個安學就學計畫,走入校園,以上述的課程與方式,讓受傷的情感正向引導及移轉,藉著繪畫、說故事、美勞創作、劇場與影片欣賞等方式,作為抒發學生壓力、穩定情緒的療癒。慈濟表示,團體帶動是讓同學之間可以像多面鏡子,看到多樣的自己,藉由團體力量,在認識及疼惜自己的同時,也可以關心同儕,並能從中快速找到自我的價值。

場景轉到屏東「加祿堂營區」的佳冬鄉民,在慈濟教育志工團隊的帶領下,一百二十位家長及子女、以及志工一起「縮小自己」穿越呼拉圈,開懷大笑,而這祇不過是慈濟基金會關懷災後學童心靈所進行「安心計畫」的一小部份。

為了不增加營區的負擔,慈濟志工凡事親力親為,攜帶所有的教具,連麥克風都自備。教育志工安排「幸福美滿呼啦啦」節目。家長、子女與志工手拉手排成一列,在志工的帶動下,呼拉圈要一一穿過每位隊員的身上,小朋友緊張又手忙腳亂,大人縮著身子擠過呼拉圈。

在家園受創之後,教育志工不忘提醒家長與小朋友,「家是愛的希望」,用愛凝聚希望,凝聚家人的力量。志工在現場演出「愛生氣的烏龜」,不但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大人也聽得出神。小朋友很開心的說,很好玩,很感恩。家長跟著志工一起高聲唱「相信有愛就有希望,相信有心就有力量…。」

今年剛上林邊國中一年級的周依璇與陳威揚,兩人是幼稚園的同學,沒想到升上國中後,因為水災的而在佳祿堂營區相聚,兩人的家雖然都清理得差不多,但是陳威揚家的一樓傢俱與裝潢都毀了,需重新整修,一無所有的房子裡,仍然充滿爛泥與動物腐爛的味道,問他們何時可以回家,兩人都茫然地表示:「還久得很。」

來自台南的慈濟教育志工,帶來呼拉圈、布偶玩具、圖畫紙、畫筆等,希望重新建立災民對愛的信心與家的希望。無獨有偶,在災民的圖畫紙中,洪水仍是主角,有人描述洪水從天而降,為了逃避洪水,一群人不斷往高處遷移的畫面;有人則渴望太陽趕快來臨,趕走洪水帶來的夢魘。

還有的人,在畫裡透露著希望回到以往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住在溫暖的家中,過著像鳥兒與兔子般自在的生活。一位阿嬤在圖畫紙上畫著手牽孫女逃難的畫面。還有一位小朋友的畫,記錄著洪水無情,一群充滿愛心的救難人員與志工,划著橡皮艇帶他們逃離災區的畫面,更多的災民在畫中透露出渴望有一個安穩的家。

年僅五歲的林彥廷,撒嬌地趴在慈濟教育志工廖恆祁的懷中,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兩人是母子。一問之下,才知彥廷與哥哥也是營區中的小小成員。父母親正回到淹水的家中清掃,留下兩兄弟與祖父母待在營區。

陌生的環境,讓兩兄弟在活動一開始即想哭、想逃,在廖恆祁這樣像媽媽的安撫下,一顆怯弱的心才逐漸安定下來。尤其是年紀小的彥廷,趴在廖恆祁的懷中一副滿足的樣子,簡直就像是把媽媽不在的那一份對愛的渴望一次抱足。一位在場帶動團康陪伴災民的志工形容的很貼切:「對於安置中心的孩子,沒有什麼專業的輔導,就是像媽媽一樣抱著他們,讓他們有安全感,就是最好的輔導。」

其實,當災後第一時間,救難志工走入災區訪視過程中,即深深瞭解到一無所有的災民、以及學童開學後,將會面臨到物資與學雜費的需求面,於是同步展開「安心就學計畫」,在高屏地區走入六十四所學校,因應不同需求,提供學童助學金、學用包、生活包、環保餐具及量身打製的制服,紓解家長燃眉之急。

孩子的教育不能中斷,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是慈濟志工長期要陪伴學習的對象;而且孩童心靈的彩筆也需要揮灑,當大人們正在為重建家園奔忙之際,孩子們有志工的陪伴、愛的疼惜,相信恢復「家園」之路已經不遠。

災後重建之路遙遠漫長,需要社會各界溫暖的回饋,目前慈濟已在全球五十個國家與地區發動募心募款,並舉辦祈福會,帶動社會大眾以最虔誠的心念,共同祈禱,期待愛的心念共振,同時匯聚善念、共聚福緣,讓受災百姓早日重建家園。

災難讓人記取教訓,發掘愛心,也不斷傳出感人的故事。「安心輔導就學計畫」,是國家與社會慈善團體災後重建計畫之一,特別是慈濟在此也投入大量人力與心力,配合政府政策、並協助學校在各方面安撫受災學童的心靈。誠如證嚴法師所說,人類共同居住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不管哪裡有災難,眾人都要有共同的心態,發一分成為能救人的力量。

<2009.09.10刊載於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