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彥謀

海基會與海協會於6月21日完成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雖然立法院朝野達成將「備查」改為「審查」的共識,不過卻也捨「逐條投票」而就「包裹表決」,此舉即使讓協議生效日期延後,然只是給在野黨與民間表達反對意見的緩衝期,兩岸服貿協議上路「指日可待」,台灣服務業勢必面臨中國人海戰術的嚴峻挑戰。

無論如何,馬政府這次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黑箱作業、密室政治與寡頭壟斷,不過執政當局不畏「蜚語讒言」,用更強有力的意志執行。至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否喪權辱國?如果從不同的角度,或許有不同的解讀。

馬政府認為此協議沒有「讓利」問題,是為服務業打通「任督二脈」;民進黨認為該協議乃「看似讓利,實則掏空台灣」、「為簽而簽」;台聯黨表示此乃配合中國深入基層進行統戰;親民黨質疑馬政府「事前大談好處,實則雜亂無章」,是否又再發揮「隱惡揚善」的宣傳慣性,以偏頗資訊欺瞞台灣人民?

事實上,服貿協議前後談了兩年才塵埃落定,原本是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簽署,但是又拖到今年六月,中國方面當時表示,十八大人事改組,由誰接掌對台政策與執行談判,尚須等待新人選出線。台灣方面,早在去年九月底就更換海、陸兩會高層,由馬金系統人馬林中森與王郁琦主掌;經濟部長施顏祥下台,由親馬的張家祝接任。

林、王二人當時被擢升至海陸兩會時,包括政學界都跌破眼鏡,更有熟稔兩岸政經事務的藍營學者私下大嘆,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人事安排,對台灣未來兩岸談判與前途很不樂觀。而就林、王上任至今九個月,兩人亦多次到國會針對不同議題接受立委質詢,然而幾次交手之後,相關人士都咸認,林、王並不具實質的決策權,重點是他們「聽話」、能執行高層交辦的事務。

倘若如此,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林、王就是黨政高層的擋箭牌,他們對協議內容能有多少與聞權力,恐怕令人質疑。然而,他們能對協議內容能保密到讓高層還算滿意的地步,這就是他們的能耐。

而由經濟部主談的服貿協議,實際主導者是現任國策顧問的施顏祥,他在五月中在上海座談時就透露,後續還有貨品貿易協議、科技合作協議等有待進行,他說,因為產業界的極大壓力,大陸在談判過程中沒有讓利。

不過,林中森多次表示兩岸每項協議「沒有讓利問題,都是互利雙贏」,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也說負面衝擊很小;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則是委屈的說,台灣在許多方面都未同等對待大陸,是目前遭遇的情況,「台灣總得給一點吧」。這是雙方的認知差距,還是有人說謊呢?

如果是陳德銘說謊,那表示台灣已經讓利很多,協議早就可以簽了,何必拖拖拉拉談了兩年?如果事實如林中森所言,那麼台灣早就該普天同慶,甚至讚揚馬總統英明能幹,經貿談判隊伍更會迫不及待將喜訊公布,甚至連「衝擊影響評估報告」都可以省了,改以「台灣百姓獲利預估報告」代替。

但是情況卻非如此,不僅行政部門均做到對外三緘其口,對內寡頭領導,連立委向行政院調閱資料皆不可得,台聯黨總召許忠信說,馬政府口口聲聲說有徵詢過各產業的意見,但是要求提供相關資料,卻沒有一個部會拿得出來;藍委同樣被「蒙在鼓裡」,︾新新聞︽記者在協議簽署前試圖訪問黨團幹部,卻被以「稍後有訪客」等理由遭到婉拒,大概是不知情,也不便說甚麼。

「少數決策」做到相對滴水不漏,顯見國民黨在處理兩岸事務已有一套運作有行的機制,這套模式一經建立,包括未來的兩會設處、政治協商等,不無繼續套用的道理。

從今年5月2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的秘密會議就可以驗證,當天排定相關單位就兩岸服貿協議進行報告,經濟部史無前例地希望先將立委手機「集中保管」,用意是不希望於報告時被立委錄音或內容外洩;此等破天荒的不情之請,當場就被召委李俊俋拒絕,只是經濟部敢於提出侵犯立委隱私權的作法,被抨擊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排除各種不利兩岸服貿協議簽署的絆腳石。

內政委員會橘委陳怡潔說,委員會開秘密會議,內容只是原則性架構,沒有公布開放的產業項目,僅能從詢答過程中知道部分產業將受到衝擊,而且到簽署前一天還無法拿到部會的衝擊影響評估報告,無法事前監督,只能事後審查。

亦有國會助理指出,除了十多名內政委員會立委,當天會議共有89位列席官員,幾乎是人手一機,還不時進出會場講電話,讓人質疑「秘密會議根本就不秘密」。不過,在場官員有多少人知道協議內容?據瞭解,仍有超過半數以上沒有確實資訊,特別是國會聯絡人。

到了5月30日的內政委員會,協議文本4章節、24條條文確定,但仍未見詳細內容,衝擊影響報告依然付之闕如,立委一度提出臨時提案,在位提出更好的評估報告前不能簽署協議,最後也無疾而終,顯示行政部門的態度堅決。

事實上,從五月以來,相關單位對於作業程序採極機密方式進行,都聲稱是根據「國際協商保密原則」,包括王郁琦或是經濟部次長卓士昭等口徑一致,這個說法讓在野黨很沒輒。立委管碧玲指出,人民選出馬政府執政,不是給他空頭支票,不是凡事先斬後奏,如果兩岸和平協議或政治談判也循這個模式,會不會台灣連香港的地位都不如,實在很難講。

兩岸服貿協議從切香腸式的漸次釋出開放項目的訊息,據說也非政府單位刻意所致,有立委暗指,有些官員認知到服貿協議對台灣某些優勢產業具有衝擊,但苦於資訊無法公開,只好利用某些私下場合透露部分消息。然而只要遇到立委質詢,政府部門又一問三不知,僅表示文本還在行政程序中,不知詳細內容。

馬政府的決策過程越來越傾向黑箱作業,何以致之?從換掉賴幸媛、江丙坤,由王郁琦、林中森頂替,看似一般的內閣改組;從原本去年底要在台灣舉行的第九次會談、延到今年在中國簽署,是否真是中共換屆問題?至於會談前的「吳習會」,傳達出三項訊息等,這些看似獨立性的個別事件,其實都有連動關係。

消息人士指出,吳伯雄在「吳習會」上不再續談「九二共識」,改論「一中架構」;換言之,吳伯雄「代表馬」的身分、「避談九二共識」、「確立一中架構」等動作,很有向中國釋出善意的味道,但這並非是馬政府一廂情願,更多成分是來自於中南海的施壓。

馬政府妥協於北京的壓力,必定其來有自,從簽署兩岸司法互助協定、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等,約是簽了,但執行的主導卻要看中共的臉色,不在台灣這邊;而EFCA及兩岸服務經貿協議,才是中國真正想得到的,尤其是後者。據指出,大陸服務業與相關經貿業者,一年多來無不透過管道向官方施壓,他們不僅已有效地控制住大陸市場,不擔憂台灣業者的挑戰,其實更想一心一意進入台灣市場。

中國業者企圖心的昭然若揭,台灣政府部門也知之甚詳,但擋得住嗎?台灣若拖延簽署的時間,中國的壓力就更強;北京可從各種面向去引誘台灣,包括亞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如RECP、東亞和平安全合作,甚至「同意」台灣以適當身分加入某些特定的國際周邊組織等,當然,中共當然知道馬英九在追求個人歷史定位上,最欠缺的是甚麼?

六月十三日「吳習會」後的記者會上,吳伯雄被詢及「馬習會」的可能性,他說,「我個人覺得,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但馬主席並沒有授權談這個問題。」六月八日聯合報社論則以「全力促成明年APEC馬習會」試圖創造輿論;兩天後,馬英九在廣播節目的專訪時表示,要與中共最高領導人見面,「可能還要創造一些條件才行」。

管碧玲認為,台灣用這麼多條件,包括主權、政治、經濟等,才簽下一紙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合約,應該是存在某種交換的東西。然而,是不是吳伯雄與媒體提到的「馬習會」,或許還不是很確定,只是馬英九說馬習會尚需要一些條件,就間接顯示僅有兩岸服貿協議是不足的,若馬英九將馬習會放在心上,雙方還要創造更多互利才有機會。

可以想見的,如貨品貿易協議、科技合作協議,都是利多,重點是,現在不是台灣有發言權,而是中共說要談什麼,台灣就不能不談的地步,且有時間壓力,因為下一步的兩岸進程就是政治性議題登場,這是中共所樂見,也唯有進行政治性協商並有所進展,北京才會認真考慮馬習會的可能。

馬習會,能不能讓馬與習各獲頒一座諾貝爾和平獎,歷史是有前例可循,而且馬非常在意個人的歷史定位,因此他的大陸政策是很躍進的,從競選連任時由金溥聰在美國說出將與中國商談和平協議,就可以知道馬的急切感,就看他人馬能不能頂住國人的壓力為他「圓夢」。

<2013.06.27刊載於1373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