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彥謀

國民黨舉辦的服貿公聽會最後一場,旅遊業者與觀光學者在立法院的交鋒,雖然不見激烈爭執,卻是各說各話的局面,到底開放旅遊業是「大獲全勝」、還是「國安全面洞開」,確實人云亦云。

去年陸委會作業服貿協議內容時,曾諮詢交通部觀光局的意見,當時觀光局評估開放中國的旅行社來台,將對國內旅遊業產生衝擊,即向陸委會表示不宜開放。之後,觀光局也未再接獲陸委會的進一步磋商,因此觀光局認為,旅遊業並未在此次服貿開放項目裡。未料,半年後,觀光局被陸委會通知旅遊業列為服貿項目之一。

事實上,台灣旅遊市場對中國而言,相對其他國家還算偏小,因此中國在協商服貿協議時,並不堅持旅遊業的開放。只是為什麼到後來,還是開放了呢?

知情人士指出,中國團來台的利潤已被壓縮到最低,各方競相殺價的結果,兩岸的旅行業者幾乎沒有太多甜頭,中國的旅行社來台設點的意願並不高,反而是台灣的大型旅行社,對於到中國設點有極高興趣。

在台灣旅遊業者的結構中,九成多是無法前往中國投資的中小型旅行社,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型旅行社有雄厚的本錢到中國設點。換言之,絕大多數的國內旅行社無法在中國旅遊大餅賺到錢,為何馬政府會把開放旅遊業也視為大利多?

依據中國的旅行條例,外資旅行社兩年後可由國內社申請變更為國際社,所以是前往中國投資的台灣旅行社,反向要求台灣政府全面開放,以中國投資設點為宣傳,股票上市為標的,因為從台灣資本市場獲利遠勝於本業經營。

相關人士指出,已上市或準備上櫃的台灣大型旅行社,如雄獅、康福、東南等大多已在中國設點,只是受限法令規範,不是用原來的名稱。這些大型旅行社,都希望藉由服貿協議簽訂的「利多」,對台灣民眾聲稱其已搶佔中國市場,以此創造拉抬股價的機會,畢竟要賺取陸客來台的商機,不會比炒股票來得快。

因此,原本不在開放項目內的旅遊業,就在這幾家大型旅行社的積極遊說下,陸委會將之列入開放項目,而且跳過觀光局的專業評估,直接由馬政府高層拍板。

只是,讓人懷疑的是,政府部門的橫向聯繫,理應由陸委會對上交通部,但觀光局的意見傾向不開放,交通部卻未重視轄下單位的見解,一路大開綠燈讓陸委會予取予求。有旅遊業者表示,當時的交通部長是毛治國,對毛而言,交通政策的重心不在觀光,而是重大交通等硬體建設,因此當陸委會希望開放旅遊業,毛治國也就順水推舟。

相關人士指出,旅行業不同於其他服務產業,特許規範中被三級分類,並有不同的營業範圍,服貿協議簽訂過程對旅遊業部分,事前不溝通,影響評估不確實,均以「競爭才有進步」等作為開放理由,諮詢對象侷限,甚至讓少數個人或公司利益引導政策,很明顯的是政府與有心人在引導,讓唯有與中國合作的企業才有存活的機會。

某旅行社業者直言,兩岸相互開放市場規模比率相差極大,台灣未必是中國旅遊業的重點市場,主要是雙方開放的四項承諾,不能以僅允許大陸三家旅行社或成立三個據點為藉口,掩飾對旅行業的全面影響。

他又舉例,如開放電子商務及網購平台跨境服務,將使任何大陸的網路購物平台,可透過台灣在中國有駐分點的旅行社、飯店業等平台提供陸客選擇,推廣赴台旅遊。這種業務手法,除了利潤留在中國,台灣觀光產業也會漸漸受制於中國,台灣本地期望經營陸客自由行的業者將會落空。

據指出,如雄獅等旅遊業者,也提供人力協助如易遊網、燦星旅遊等進行網路行銷,這些都給傳統旅遊業者帶來衝擊。

許多中小型旅行社受制於人微言輕,未能在服貿公聽會暢所欲言,不過私下的共識是,服貿協議開放旅遊業部分,並非中國要併吞台灣的伎倆,而是台灣人「窩裡反、黑吃黑」的結果。

有業者坦言,「最懂台灣旅遊業現況的,不是中國,而是台灣人自己」;而且,一種心態正在蔓延,就是大型旅遊業者想方設法擊倒中小型旅遊業者,由自己或少數公司獨占中國市場,「一旦不是尋求共好與利益均分的情況下,寡頭壟斷就會形成」,如此一來,倘諸多中小型旅遊業關門倒閉,台灣經濟並不會好轉,這才是馬政府的「愚蠢」之處。

<2013.10.17刊載於1389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