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彥謀

陸生來台,真的能讓台灣的大學國際化?能夠讓教育資源充分被利用?也能挽救少子化導致大學招生不足的危機嗎?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接受︽新新聞︾專訪時表示,減少「高等教育資源浪費」,並不是祇依靠陸生來台。目前開放每年二千個名額,在公立大學是招收研究生,私立大學招收大學生,這些分配到每個學校,大約祇有二、三十位,對高等教育的挹注並不大,若成效不彰,將來還可能限縮名額,因此陸生來台主要功效,不完全是要以陸生拯救國內部分大學招生不足的現象。

何卓飛強調,所謂後段班學校,並非辦學不佳,而是有些學校地理位置較偏遠,加上國人習於就讀傳統老校。許多新設的大學都投注相當多的經費,提升師資、充實設備、而且環境清幽,並經過教育部嚴格審查通過,若祇是因為少子化,就讓這些大學閒置,相當得不償失。

何卓飛表示,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學生與家長必須同時考量「可以讀大學」以及「可否負擔學費」的問題。單就學費而言,台灣與美、日等國家的大學相比,已相對低廉;而大學學費占國民負擔的賦稅比例,也低於美、日、韓等國家。他說,過去十年來,不論公立或私立大學學費都僅是微調,就物價成長率與國民所得而言,並沒有大幅調整。

台灣智庫引用主計處的調查指出,今年上半年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為三萬四千四百多元,不如民國八十八年的三萬四千六百多元,倒退到十一年前的水準。因「經濟因素」休學的大學院校學生,人數及比例逐年上升,從九十五學年度的九千五百二十一人(0七二%)、九十六學年度一萬零三百六十八人(0‧七八%),到九十七學年度的依萬零六百六十人(0‧七九%)。

今年七月,台灣長期失業人口為十萬二千人,有二六%具大學以上學歷,共二萬七千人,僅次於高職學歷的二萬九千人。主計處官員表示,除了金融海嘯,近年國內大學畢業生人數成長太快,碩、博士畢業人數每年超過六萬人,高學歷人力供過於求是重要的原因。亦即,透過研究所鍍金,已不稀奇。

對此,何卓飛也認同這樣的觀點,因此他認為未來研究所的碩士班應該力求改革,也就是分為「菁英教育」與「終結教育」,前者培育研究人才,後者培養就業出路。

根據台灣智庫提出的數據顯示,十五歲以上人口中,在民國八十八年具大學以上學歷者占十%,如今已升至二三%。且主計處指出,具大學學歷者通常要求的勞動條件比較高,尋找工作的時間較長,部分科系與市場需求不盡相符,因此會出現這種現象。換言之,學生畢業後,不代表保證有工作。

台灣智庫表示,由於多數青年,尤其是收入較低家庭的青年,在就讀高中時的資源不比高收入家庭學生,競爭力上也較吃虧,多半就讀於私立大學。他們在學期間要負擔沉重學費,甚至需要半工半讀,較難兼顧學業,致畢業後競爭力較弱,加上學校聲譽不佳等因素,就業的起薪就偏低,還要償還就學貸款,形同「一隻牛剝三層皮」。

何卓飛認為,大學不應該純粹注重教學,也應該關心學生畢業後的發展,並由此來檢討各科系能否因應變化迅速的社會環境。此外,學生也要仔細考量所讀科系對本身就業的加分效應。另外,他也指出,教育部持續為降低學生就學貸款的壓力,與多家銀行協商,並在利息上要求減碼,盡可能減輕學生半工半讀的辛苦。

台灣智庫認為,政府要減少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應當是逐年減少私立院校的數量,特別是從後段學校開始,更不應該沉迷於「就學機會眾多」就是「過剩」的迷思,例如豪宅供應過剩,不代表無殼蝸牛的問題已經解決。目前每一學生可分配到的高教經費,事實上還有很大增加的空間,所以應當實質提升高教經費投入。

對於裁撤大學,何卓飛認為,教育部對大學設有退場機制,非萬不得已,儘可能維持學校的存在,同時引進「市場機制」,由學校自由競爭,不斷改善教育品質,畢竟「教育市場化」是近年來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趨勢,政府要做的是排除影響自由市場運作的干擾因素。

何卓飛強調,外界不必放大二千名陸生能減少高教資源的閒置,應該從增進彼此互信、促進招生多元化、體現台灣民主價值、「台歸派」回中之後的兩岸和平方面思考,特別是對台灣的學術與產業是否有競爭力,才是重點。

他指出,以國內大學的條件,比起大陸許多學校還要優越,陸生對於就讀後段學校意願低落的問題並不明顯,而且陸生多半希望能從台灣的技職體系學得專長,並非純學術至上,這點與國內學生稍有不同。

當然,台灣若要維持目前大學的數量,每年二千名陸生顯然是不足的,但即使開放更多陸生,對於台灣畢業生的就業及起薪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對縮小貧富差距也沒有實質助益,甚至可以說,這是兩個沒有直接相關的議題。祇是,近年來社會出現裁校的聲音,是反應國人要求高品質的教育與精英人才的培育。

<2010.09.30刊載於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mlee 的頭像
    ymlee

    李彥謀部落格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