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馬政府施政腳步凌亂,民進黨看似靜悄悄,不少支持者早已按耐不住,還有媒體批評該黨選後士氣渙散,表現荒腔走板,在各種議題上幾近消音,「民進黨消失了」在坊間流傳,到底民進黨的戰略何在?
民進黨是否無所作為,不僅立委搖頭不解,連助理也難以苟同,他們認為在國會該有的質詢、提案、修法、選服,一樣少不了,但是外界卻是負面的評價。事實上,民進黨在「牛豬雞風暴」的「無為而治」,並不能祇從表面觀察,其亦非為了「理性問政」而故意做作。
政黨轉型必有陣痛期,民進黨過去予人的印象就是擁有強有力的監督,甚至能以街頭運動壓迫主政者屈服,這種刻板印象已經定型,因此在美牛事件上才會讓人感到沒有立場。
民進黨被認為是稱職的「在野黨」,能夠捍衛國人衛生安全,亦能兼顧社會公平,還能抑制泛藍的全面傾中。然而,這樣的價值觀是建立於「民進黨在野、國民黨在朝」的政治局勢;國民黨人一向注重地方經營,對監督較生疏,人民對國民黨扮演在野角色沒有信心,但對民進黨則有相當的期待。
這種強有力監督的期待,反應在美牛事件上,讓人認為民進黨應該在國會,以議事手段逼迫國民黨就範,不少人更認為台聯三立委已綁架了民進黨,甚至以「亡馬必台聯」高度讚揚;甚至認為民進黨應發揮社會運動的本領,號召群眾上街頭,才能表現該黨反對瘦肉精的堅定立場。
但是,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日前投書媒體,表示癱瘓議事並不可取,更不贊同「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逕付二讀,而是應按程序進入委員會一讀做實質討論,亦即民進黨的大戰略是把戰場鎖定在國會,或許被認為軟弱,卻是較不易犯錯。
美牛事件比的就是國、民兩黨誰犯的錯較少,誰就能夠得分。民進黨洞悉國民黨在美牛議題欲將其拖下水,不願承擔執政該有的責任,行政院就是在朝野立委反彈下才提出版本。在野黨的責任,是在執政黨推出不當政策之後予以反擊,而非在政策未出籠之前就開始射箭。
國民黨採取「拖」字訣,欲逼使民進黨失去耐心,一旦民進黨在議場失控,或者在群眾運動中出現閃失,國民黨即有口實向美方交代,且盡將責任推給民進黨,若再被冠上「暴力黨」,綠營反瘦肉精進口就毫無道德性可言。
民進黨很清楚其沒有反美的本錢,若美牛進口能排除瘦肉精,並無絕對理由反對。現階段該黨要做的就是「等」,等國民黨將底牌亮出;目前美牛尚未進口,立院十四個修法版本,藍、綠至少有六個版本以上是「零檢出」,包括鄭汝芬、黃昭順、楊麗環、吳秉叡、劉建國與民進黨立院黨團的版本,因此當然要「等」。
如果最後的三讀結果是零檢出,民進黨就是利用文鬥打敗國民黨,根本不必上街頭;若此時就癱瘓國會,或者糾眾上街,雖可滿足支持者的反馬情結,但祇要國民黨一聲「支持零檢出」,民進黨就會落入騎虎難下的窘境,「凡事上街頭」的緊箍咒套得更緊,難以說服理性的中間選民。
過去四年,民進黨自陳雲林來台的如影隨形抗議、推倒張銘清、阻擋陸生三法、地方制度法血濺議場,結果是陳雲林照樣趴趴走、鄭立中走訪三百四十個鄉鎮、陸生來台、五都改制,民進黨不僅一個也擋不了,衝突畫面還被國民黨拿到選戰來倒打一把。「人民要民進黨硬起來,卻不放心讓民進黨執政」,民進黨不可能永遠扮黑臉。
馬金體制之聰明,更表現在戰線的擴大,採取「大開門戶」策略,牛、豬、雞有問題,油電漲價,核四追加預算,基本薪資本外勞不脫鉤,學費調漲,駐外代表爭議,林毅夫返台,潛艦國造,提高資本利得稅,十二年國教免試比例,二代健保不公,監察院內鬨等等,部會天天失火,迫使在野黨疲於奔命,卻反成零星砲火,失焦的結果,就是「民進黨消失了。」
民進黨內並非沒有爭論,黨團會議鷹、鴿兩派曾經僵持不下,藉由陳菊、謝長廷與蔡英文的主力嫡系穩住局面,老柯此回羽扇綸巾,決定要與馬金比耐心。
<2012.03.29刊載於1308期新新聞周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