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國民黨十九全閉幕,馬英九「如願以償」獲得總統兼任黨主席的黨章修正案通過,簡單的定義就是:馬王之爭會一路戰到2016。
馬英九的大權看似進一步的擴張,即使對外施政能力已經殘廢,但是對黨內的控制又得到鞏固,事實是如此嗎?事實上,馬無法以總統身分號令黨內諸侯,還要靠修正黨章的方式來制衡非馬勢力,其實馬已經輸了。
「總統兼任黨主席案」,一位藍營立委說得直白,「馬的用意還是要掌握未來兩年多的國會主導權」,「畢竟下屆立委不論提名或初選,還是掌握在黨主席手上,如果黨籍立委確認馬將不再有提名之權,將會出現各擁其主的情況,甚至會用抵制府院政策的手段,為自己爭取更多籌碼」。
換言之,馬所要的黨政合一,不如用「府會合一」來形容更為貼切,只是立院充斥著各路人馬,多數立委仍要賣王金平面子,高層偶而祭出甲級動員規範黨籍立委,私底下卻被罵翻,「連這種案子也要甲動嗎」、「林鴻池在馬面前已經沒有建議權」、「基層民意與中央相左,難以表達自由意志」…。
重點是,總預算要過關、爭議性法案要三讀、還有諸如服貿等兩岸協議要通過,都要看國會臉色,「既然國民黨都已經是國會最大黨,為何要搞得很複雜,還要反覆的朝野協商,何不按照議事規則進行表決」;「遇到在野黨杯葛阻撓,議長當然是動用警察權排除抗爭」等,這是馬系的基本邏輯。
相關人士指出,馬系為了在十九全上演這場「黃袍加身」的動作,也是經過一番思考,近因之一是「倒閣案」,雖然藍營立委全員力挺江宜樺,連王金平也投下反對票,卻讓府院高層不以為然,認為王默許民進黨推動倒閣,自己卻用行動支持江宜樺,而且挺王立委一張票也未跑掉。倒閣案不成,原本該是民進黨灰頭土臉,卻變成王金平收割藍綠資源,江宜樺還欠王一份人情。
近因之二,仍是倒王不成,未來官司訴訟曠日廢時,王金平仍得以在爭議聲中做滿任期,要是馬不能兼任黨主席,2014年之後黨權勢必會回到非馬系統,屆時只剩政權可以與之抗衡,「黨政雙權在手都搞不下王金平,沒有黨權的後果難以預料」。
至於中期因素,則是在2016年總統大選,誰最後能取得總統參賽權,馬無論如何都要有影響力,否則清算之日將提前來到;對於蠢蠢欲動的地方諸侯,沒有黨權勢必鎮壓不了,不管吳敦義或江宜樺,都難以應付諸如連王系統人馬。
長期的因素,馬系較介意的是馬的施政滿意度始終低迷,當探究到這個原因,就是馬在十九全期間透露的「兩個太陽」、甚至「更多太陽」的掣肘,削減了他的光環與權威,而最明顯的就是王金平。
府院高層人士評估,雖然馬掌握行政權,但王金平握有立法權,行政機關經常不是利用國民黨在國會的多數優勢,而是凡事去爭取王金平的支持,每當爭議性法案或預算通過,掌聲都落在王金平身上,部會首長或許感覺不到,但確實相當多的官員是歸功於王金平的調和鼎鼐,這也是為何在馬王之爭時,不論理智還是情感上,馬皆落居下風,還反讓王金平衝高其支持度達六成以上。
亦即,多個太陽在黨內對馬不是助力、而是阻力,尤其王金平在2008年馬政府上台後,多次表示希望國會擁有更多在兩岸議題的主導權;然而兩岸、國防及外交,是憲法賦予總統的權力,而且連戰、吳伯雄等榮譽主席們依然風光出席國共各項論壇,沒有絲毫留點空間及餘地給馬英九,若加上王金平來分權,馬英九不就成了孤家寡人?
有黨政人士表示,吳伯雄在十九全的激動落淚與忘情演出,主要是show給馬主席看,國民黨所謂的「團結」,「不是團結在鞏固領導中心,而是團結在適當的權力分配,回顧國民黨氣勢正旺時,並不是黨主席光環正強,而是資源從中央到地方都雨露均霑,此時組織與系統各安其所,輔選步調整齊劃一,少有人會脫黨參選或暗中搞鬼,這樣的國民黨堪比銅牆鐵壁。
吳伯雄擔憂的,也是多數國民黨員的憂慮,不全然是因為馬英九要兼任黨主席到總統卸任;而是到2016年,黨內仍將難有資源平衡的時候。黨主席要增權、擴權都不是問題,藍營最怕資源分配不均。
首當其衝的就是七合一選舉,因為中央集權的結果,選戰的勝負就很難決定在地方山頭與派系手上,增添打選戰的不確定感,即使如張榮味或顏清標家族,勢力大到權傾一方,還是需要黨中央的人力與物力協助,才有絕殺對手的把握。
桃園地方人士解讀吳伯雄的眼淚時說,以吳的顧慮,當然是吳志揚明年參選升格後的桃園市長,以馬政府的無能施政,幫不了吳志揚不說,選舉所需的銀彈還要去向中央祈求,給的多,還不見能穩操勝算,給的少,敵軍又苦苦進逼,對吳伯雄而言,總不能上演2009年只贏民進黨鄭文燦五萬票的窘境吧。
畢竟,在吳敦義、朱立倫、胡志強與郝龍斌等這一代接班人之後,就要輪到吳志揚上場,一四年選戰若贏得難堪,接班排序還得往後挪。就算馬英九願意大力輔選吳志揚,但是議員、里長選舉呢?不只桃園的議員有吳系人馬、里長也有,若吳志揚贏得市長寶座,但議員與里長卻被在野黨大舉入侵,未來的施政絕不會太好過。
外界評估馬英九執意兼任黨主席,是為了要打好七合一選戰,事實是否如此,恐怕還待商榷。對馬而言,中央政權是最重要的,地方政權在長期國民黨有系統的經營下,民進黨並不容易大舉翻盤,除非已經根深柢固如台南、高雄市長外,國民黨仍保有基層選舉的優勢,癥結是馬英九的意志,是否要打贏選戰。
其實,馬從台北市長到總統選舉皆未吃過敗仗,深知選戰兵法,瞭解到國民黨不可能通吃所有選舉與選區,況且大小選舉如麻,不如利用槓桿原理牽引選民的忐忑之心。
在馬第一個任內,就出現數次立委補選,有些還是藍軍立委被檢調查出賄選,當時馬不論在人選或輔選上,都與地方期待背道而馳,他刻意輸掉幾個戰役,但是到2012年,仍能從民進黨手中奪回中壢市、楊梅等區域,持續保有雲林、嘉義立委等席次。馬的選戰方針是:「可以輸掉局部戰役,但一定要贏得整個戰場」。
馬之所以要兼任黨主席,政壇認為是要避免2014年可能敗選後,被逼宮的難堪場面,但是黨內如吳伯雄等資深大老,看到馬兼任黨主席,想到的另一層面是,「國民黨一四年勢必會輸得慘烈」,因為馬要爭取一六年能讓接班人順利登台,很有可能刻意輸掉一四年,換得藍營支持者憂慮政權不保,並引起中共擔心民進黨再次執政的焦慮,而釋出更多善意或變相為國民黨輔選。
有了這層思維,吳伯雄的眼淚就是真情的呼喚,當馬要放棄一四年,地方的不安與躁動油然而生。當然,馬英九也可以選擇從此一路大贏到2016,因為由曾永權領銜到各縣市舉辦的座談與提名作業,都已經接近尾聲,他在數月前就低調對外透露,七合一人選協調作業已達成九成五以上;對比民進黨還在紛擾,國民黨的參選人已經備戰多時。
重點是,倘若候選人想勝選,可以向馬主席宣示效忠,除了可以獲得資源的挹注,也會連帶被要求於2016年總統黨內初選時,支持馬主席力挺的候選人;如果不選擇效忠,那就自食其力、各憑本事;這也是吳伯雄等人「喊痛、卻叫不出聲音」的尷尬之處。
馬英九占得了絕佳的戰略地位,等著各路諸侯上門交心,而這些舉措的諸多前提,還是因為搞不倒王金平,又擔心他2015年就恢復黨籍、班師回朝,屆時反馬勢力掀起的政爭潮,恐怕非九月政爭所能比擬了。
<2013.11.14刊載於1393期新新聞周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