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採訪整理◎李彥謀

《台灣經濟的前景》

問:你對於未來台灣經濟的出路有甚麼看法?政府該如何掌握國際局勢及國內民心,擬定正確的經濟政策?

答:我認為一個有效能的政府是經濟發展的前提,而「人」的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它決定了人對事情注重的程度、也決定了經濟價值,因此政治的領導人與經濟管理者必須要對人的感覺、以及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台灣現在是民主時代,與威權時代的經濟管理是截然不同的。

事實上,國際經濟的因素是牽動國內經濟發展,政府的領導人必須顧慮國際因素對國內的衝擊,甚至要把自己的國家放到國際經濟的變局中,去尋求趁勢而起的機會。如果不這麼做,而要將台灣這麼小的經濟體獨自發展,期待他能堅強茁壯,基本上不太可能。

但是回顧我們的政府,卻在國際油價下跌的時候漲了油價,這算甚麼經濟治理。

 

問:我認為馬政府對於油、電是無知的,因為無知而導致無能,國民黨最喜歡談全球化來呼攏老百姓,所以稅制不能高,怕不如此這些錢流去香港、新加坡。像台灣這麼小,又與中國綁在一起,那勢必會被掏空。除了中國,除了ECFA,台灣又該如何走向世界?

答:我當然樂意看到台灣在兩岸互動中,去取得對我們有利的經貿往來,但前提是政府必須評估是否有後遺症,包括國家自主性流失與否的問題,而這就是我剛提到的從互動中瞭解籌碼,不然代價當然很高。

至於國民黨的全球化,其實是上個世紀國際經濟自由化的全球化,跟這個世紀所面臨的全球化是兩回事;現在的全球化,又分為「贏者圈」與「輸家」,而輸家可能會越來越多。

贏家基本上是「可移動的」,它的技術、知識等與其國家的土地連結不深,早期經濟發展是製造加工,但這些工廠可以隨時移動,換句話說,貿易自由化帶來的全球化,是與土地脫節的、是浮動的,但是一個國家總有一群人是無法移動的,這群人很可能就是輸家。

政府要照顧的是輸家,因為贏家會自己處理問題,祇要政府政策不造成它的障礙就好,所以經濟政策應該是要環繞這些無法移動的人身上,讓輸家可以有機會進入贏者圈,否則也要為他們打造安身立命之所,亦即多元的「在地經濟」;政府不能毫無限制將資源灌注在贏者圈。

 

 

《台灣的機會》

問:先前講到民進黨的轉型,我認為台灣也要轉型,現在大家說亞洲四小龍,南韓轉型第一名、新加坡第二名、香港第三名、台灣最後一名,你認為欠缺共識的台灣,轉型該怎麼走?

答:台灣進化到民主社會,不可能再有革命,但是國家的環境若要大破大立,也不太可能,南韓轉型成功是它曾經大破而後大立,日本轉型也沒成功,但是最壞的情形是不好也不壞,一直拖著,台灣就是這樣。

台灣要改革,一定會有「人」的衝突、「利益」的衝突,會有陣痛期:但許多人無法忍受,尤其是既得利益者,他們相對保守,會緬懷威權時代的安定感,然而很不幸的,馬英九的政府,有意無意就在創造這種價值觀。

馬政府要創造的,還類似像「民進黨的吵鬧是不可取的」,我也因此被封為「暴力小英」,但其實民進黨在百花齊放的氛圍下,才會有新的價值與思想出現。要注意的是,在衝撞保守體制的過程中,這個黨必須要有方向感、有理想性、有縝密的思想邏輯,才能取得人民的信賴。

<2012.05.17刊載於1315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