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採訪整理◎李彥謀

《民進黨的轉型》

問:你過去帶領民進黨轉型,結果轉型轉一半,你把貴黨「放鴿子」,拍拍屁股說走就走,那貴黨今後要怎麼辦?

答:(莞爾)我沒有把黨放鴿子,祇是管理籠子的人換了人。

關於轉型,就我的觀察,民進黨在九0年代時是勇於提出新的思想,包括許信良提出「新興民族」等,那時黨的領黨階層幾乎都是「綠林好漢」,但是到了二千年執政後,慢慢變得官僚化,逐漸被馴化,這恐怕是因為要去運轉這個龐大的官僚機器,不能免俗地被同化,因此思想就變得不精彩。

經過八年的執政,我感覺民進黨喪失了繼續主導影響人民思想的信心,因此在二00八年敗選後,會接受並選出一個官僚體系出身的黨主席,也就是我。

過去四年,有人說民進黨影響了我,其實也對,在我剛接黨主席時,我發現它需要新的生命力,尤其是思想上。

我採取的作法是比較逆向的,因為我們有執政經驗,必須先總結執政成果,然後回到政策面與政綱去檢討,再去形成一個思想,我認為民進黨需要再一次思想運動,台灣社會也需要再次的思想運動,而且多數人民並不會寄望國民黨帶領思想運動。我到大學去演講,鼓勵年輕人要解放他們的思想,年輕人的思想是大膽的,雖然不見得成熟與正確,但這是推動二次思想改革重要的觸媒。

 

問:你現在有沒有思想小組,去協助你或台灣社會進行思想改革?

答:有,我兩年前推動「十年政綱」,是一群五、六十歲,曾任政務官或是學者專家,我的基金會現有一些四十歲左右的中生代,未來我還要尋找二、三十歲的新生代,透過「台灣論壇」讓他們闡述對未來的遠景及對社會的責任。

 

問:不過這有一個問題,意見不一定就是思想,思想要經過一套有系統的訓練,現在思想家很多,如果祇是意見發表,要讓它成為思想是不容易的。

答:台灣算是個高學歷的社會,也有很多受過正統教育的學生,在他們未經過世俗影響之下,純度是相當高的,當他們在面對一個社會問題時,會直覺地提出主張,乍聽之下或許很前衛,但不表示不能化成一種思想,這也就是我強調的,社會對話是重要的,透過世代間的溝通,就是思想成形的契機。

 

問:民進黨確實需要思想改革,例如很多黨員把爭取中間選民簡化成唱歌、跳舞,但其實中間選民要的是公共意識的建構,不是歌舞昇平;有些民進黨人學習國民黨那套不沾鍋,對很多議題幾乎不表示意見,這是不正確的。

答:我同意你的說法,事實上,經過大選之後,我發現台灣的選民基本上還是比較保守的,他們習慣於一個安定、變動不大的政策與思想,忽略自己其實是有一份社會責任,甚至可以去主導或影響一個時代的潮流,不必眷戀國民黨過去威權統治下的安定。

我們的社會,比較缺少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去組織人民的意見,這就是我剛剛提到民進黨官僚化的結果,思想的銳減,黨內大辯論的氛圍不再,就不能避免去追求世俗化。

 

問:未來黨主席若是蘇貞昌,外界都在觀察你與他的關係要如何磨合?如果想法不一樣,你們又將如何配合?

答:我認為,在政治上有一定歷練的人,也有成熟的政治人格的人,如果對於終極目的是有共識的,即便在做法上有不同的思考,應該不難達到共識。過去與我性格、背景完全不同的人,都能與我愉快共事,我的信譽是蠻好的(露出招牌的小英微笑)。

 

 

《民進黨的罩門》

問:中國政策一向是民進黨的罩門,你是李登輝時代重要的幕僚,擔任過陸委會主委,怎麼看民進黨在兩岸互動中的角色。

答:中國政策是民進黨的罩門、還是優勢,很難講。現在民進黨處理兩岸問題,其實是有優勢的,因為國民黨這幾年的表現,早已讓中國視為囊中物,真正有籌碼的是民進黨。

民進黨對國家主權的主張是比較鮮明的,雖然也付出代價,但是在維護國家主權所獲得人民的信賴度是比較高的,這是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一項資產。

 

問:過去幾年,我認為北京對國民黨是期望過高,以為它就是台灣的老大,祇要搞定國民黨,就能搞定台灣,民進黨根本不在中國的眼中;但現在發現情況不是如此,北京即使搞定國民黨,國民黨卻還搞不定台灣,中國覺得白忙一場,乾脆自己來,直接對台灣工作,對象包括民進黨及其支持者,還有農民,加上馬政府的滿意度祇剩十五%,這勢必會加重北京對民進黨下功夫。

答:很多人認為兩岸關係是戰略問題、是策略問題、是論述的問題等等,做政治思考的人基本上也都會把SWOT思考一遍;但是優勢與劣勢、機會與運氣,這些過去都講得很多,但歸根究柢,我認為兩岸關係的關鍵是「如何去處理」,以及「有沒有能力去處理」的問題。

 

問:請問閣下,你有想過利用這段沒有公職身分的時候,去一趟北京?甚至與未來中國的領導人好好談話?這對妳、民進黨、台灣應該都是好事。

答:你的建議我會好好思考。

我想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不會排除這種可能性。早年我做了很多談判,做談判的人,會去計量成本,會有效地去使用他的籌碼,以求達到最好的結果。而要如何正確使用籌碼,首先必須要深刻瞭解對手,並從互動中瞭解對方的籌碼。

我希望民進黨的支持者,包括台灣人民,與中國的互動,能有更深入的思考。以前講兩岸互動是相互瞭解,現在則是要從互動中,去瞭解台灣與中國的籌碼。

<2012.05.17刊載於1315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