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蔡英文結束謝票行程,黨內的檢討卻正要開始,各縣市黨部陸續彙整報告到黨中央,由洪耀福、劉建忻、陳俊麟與羅致政等四人組成工作小組,並邀黨內外專家共同解讀和分析客觀資料。
不過,蔡英文在謝票過程曾經指出民進黨檢討的三大方向,包括長期結構性的問題要提出甚麼對案,競選團隊需要改進的地方與大環境問題,一般預料,大檢討將不外乎上述面向。
三大方向的前兩項,其實就是黨內的因素,所謂長期結構性問題,除了基本教義、派系,還有蘇嘉全所說「黨的體質」問題。基本教義亦即台灣主權與中國政策,民進黨從「台獨黨綱」進化到「台灣前途決議文」,再革新為「正常國家決議文」,已經不是純粹的台獨黨,但是台獨在多數民眾中的刻板印象卻已經根深蒂固。
沒有站在主流 做法不靈活
祇是,到底中國政策是不是左右大選的最關鍵因素,不僅黨內眾說紛紜,坊間更是看法分歧。重點是,主張「終極統一」的馬英九,其與陸委會所做民調:「不論是現在或未來支持統一者都僅約占一成」,理念如此南轅北轍,怎麼能夠獲勝?這個關鍵,就在於他以「不統、不獨、不武」作為執政的基本國策予以化解,讓他在「維持現狀」的區塊取得優勢。
畢竟,主張「現在與未來走向獨立者」約占二成,「永遠維持現狀者」有三成多,此部分就超過五成,另外約有三成五民眾希望「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統獨。」
換言之,永遠維持現狀與目前維持現狀是台灣的主流民意,若以民進黨的總統得票略估,綠軍在此約六成五的區塊中得到二成五的支持,比例約38%,若能在另外的62%中再爭取到二成支持者,則在中國政策上就不完全處於劣勢。
問題是,民進黨要如何找出那二成民眾,可能就要透過即將成立「選戰研究小組」的「科學分析」;但是這些民眾關切的可能還不止中國政策,背後或許還有複雜的社經問題。然而,馬英九可以「理念極端、做法靈活」,民進黨卻是「理念進步、做法僵化」,由此可觀察到,民眾對於理念及做法有不同的態度,而對做法的關注更甚於理念。
蔡英文的「和而求同、和而不同」,據瞭解是在壓力之下的妥協結果,從她初選後提出包括「執政後不會貿然廢除ECFA」,「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統一也可以是台灣共識的內涵」等主張,已經超越獨派的底線,顯然她很想在做法上展現靈活度。
但是黨內的獨派勢力不小,即使是被認為與中國最眉來眼去的新潮流系,也要將黨綁在偏獨的主權意識上,而且在ECFA辯論前後,民進黨已定調「九二共識」,包括兩位卸任總統李登輝與陳水扁都否認,更讓蔡英文在這個緊箍咒中難以創造出與國、共兩黨間的模糊性的共識。
其實,九二共識是虛,兩岸交流是實,國民黨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在選後隔天就撰文指出,九二共識祇適用於兩岸,不能當成國際關係的主軸,相當程度為九二共識下了註解;但蔡英文很希望於初選勝出,獨派也對她寄予厚望,祇是她忽略初選是採用全民調,如果她能破除台獨結構性力量,未必祇是小勝蘇貞昌。
立委提名受制派系 沒有新進人才
2007年總統初選,謝長廷提出「憲法一中」,雖然引來獨派及新系的大力批評,但是在第一階段黨員投票就大幅領先蘇貞昌;第二階段的「排藍民調」應該對謝較為不利,但蘇卻提早宣布敗選,道理何在?因為即使排藍,泛綠支持者對維持現狀仍占多數。
並非謝長廷有勇氣挑戰黨內獨派,憲法一中除了是他本身的理念外,還有他必須與挺蘇的新系一決死戰,就要在中國政策上不受新系掣肘;但是蔡英文自接任黨主席後,相當程度倚賴新系,她可能以為把派系兜攏在一起,外界就能看到與接受民進黨團結的事實,而她雨露均霑的處理派系,卻在關鍵的不分區提名滑跤。
民進黨一向是靠著優異的人才獲得口碑,但蔡英文掌權四年,並沒有為黨引進太多人才,祇在黨內提拔派系中人,殊為可惜;在不分區提名,黨內在選前半年確定名單,美其名是要提早整隊打選戰,但這仍舊是派系結構性問題使然。
綠營認定國民黨搞不定地方派系,最後會遷就而走向妥協之路,而且認為國民黨沒有派系就沒有選票,因此除陳節如、尤美女這兩位社運人士進入安全名單,其他都是黨內派系要角,等到馬、金高層敲定王育敏、楊玉欣等社運人士,吳育仁、陳碧涵等學界清流,連稱讚過蔡英文財經政策的曾巨威都為國民黨所用,就證明民進黨已被比了下去。
開票結果,顯示國民黨在沒有地方派系名列前茅的不分區,依然能取得近四成五的政黨票,民進黨與台聯共獲得四成三的基本盤,台聯若非排出的許忠信、黃文玲與林世嘉,亦難突破門檻,無怪乎連邱義仁都坦言,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名單比民進黨的「漂亮」。
豈止不分區,在需要徵召的艱困選區,蔡英文還是受黨內派系影響,例如基隆游系、北市謝系、新北與原台中縣的新系、彰化翁金珠系統、雲林蘇治芬系統等,亦即某些縣市已被部分派系壟斷,蔡英文若不迎合派系,輔選將會變得棘手。
沒有助選團 沒有責任區
但是從競選團隊的內部齟齬與檯面下衝突看來,蔡英文在派系著力上是毀譽參半。從經驗看,民進黨對於打選戰仍以新系最驍勇善戰,沒有新系,勝選機率不高,但是有新系亦不保證會贏,祇是新系有辦法把不看好的選戰打得虎虎生風;雖然謝系也有大選經驗,但新系在初選前後不斷對謝長廷施放暗箭與冷箭,無非是要在蔡謝之間築起隔離牆。
中執委洪智坤曾表示,這是首次未設立輔選團以及沒有劃分責任區的總統大選。確實,回顧2000年,陳水扁在選戰四個月前就啟動助選團,有立委團、縣市長團、國大團、學者團、海外團、水噹噹與青年軍等不下十支,團長有陳定南、張俊宏、蔡同榮等重量級,兵分多路於各地演講掃街,以當時陳水扁的魅力,尚需如此高質量的配備,則蔡英文的競選戰力堪稱空心菜。
原本競選總部劃分天王輔選責任區,但像是被分到基宜花東的游錫堃就表示不公,呂秀蓮也婉拒在中部輔選,要分配雙北市給蘇貞昌,謝系也有意見;沒有責任區,事權難以統一,沒有定點紮根,天王每天忽東忽西、蜻蜓點水。並非是天王不願配合責任區,而是同為派系地盤的結構性問題使然,如何解決,端視決心與智慧。
當然,亦有黨內人士認為,這是第一次由吳乃仁操盤的總統選戰,當然要大權在握,而且邱義仁既然能打下兩次勝選,他也不甘落後,排擠邱成了必然之事。但是邱義仁當時與張俊雄、游錫堃等人合作愉快,吳乃仁卻難與謝、邱等人共事,亦有人曾抱怨,「不會喝酒幾乎無法被吳乃仁重用」。
競選團隊的形象與得票有否關係,一位選戰幕僚就笑說,「蔡主席應該把天王與總幹事等人都做番民調,就會知道哪些人拖累了她的選票」。
<2012.02.09刊載於1301期新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