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李彥謀

2014年高雄市長選戰期間,國民黨候選人楊秋興嘲諷陳菊是「老太婆」,但是她的支持者卻說,「陳菊,是高雄人心目中的林志玲。」在高雄執政邁入第九年的陳菊,是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另一種對照版,柯文哲的嗡嗡嗡,陳菊團隊則是曖曖內含光、久久自芬芳,陳菊與林志玲是不同世代、不同背景與身分,但全國好感度最高的政治人物,粉絲恐怕更甚第一名模。

連任後不到百日,陳菊就因為重感冒咳嗽不停而住院治療,新聞局長丁允恭表示,可能與那幾天北上出席義賣記者會與中常會,舟車勞頓和北部寒流氣溫低的雙重因素,導致流感症狀加劇;也有接近市府人士認為,剛打完一場激烈的選戰,尤其陳菊席捲近百萬票、領軍議員衝過議會過半,再怎樣鐵打的身體也「凍抹條」。

65歲的陳菊,擔任過相當多的公職,「百日經驗」對她而言一點也不陌生,但這一任市長的百日,絕對令她印象深刻。前總統陳水扁保外就醫後,選擇在高雄住下,綠軍的不定時炸彈,有人敬而遠之,但陳菊大方擁抱。扁迷在港都仍有一票信徒,但他們與菊迷並不衝突,其實,陳菊團隊都能與黨內派系相安無事,來到高雄也很自在。

有人認為,要在草莽性格濃烈的高雄立足,非常不容易,經驗顯示,民進黨執政15年來,國民黨已經節節敗退,過去曾任市長的吳敦義、許水德等人,黨國心結較重,政治作為曖昧;蘇南成、楊金欉等人性情隨和、海派,但缺乏那麼一點點味道;倒是老市長王玉雲,至今仍有老一輩市民津津樂道他的粗曠風格。

謝長廷是第一位民進黨籍市長,綠營的調性本來就與南部較吻合,謝長廷雖然被黨內政敵批為奸巧,但其施政卻很正中要害;陳菊的施政同樣直搗黃龍,以「愛河」為例,過去象徵的是工業城市裡垂死的河流,甚至一度是台灣環境污染的代稱;如今,它所代表的是河川生態復甦、與水岸景觀改造的典範。

陳菊說,「駁二」,過去是一個接駁碼頭的名字,只有毫無意義的編號、與日趨凋敝的廢棄倉庫;如今它是城市文化深度的指標,台灣創意經濟的關鍵字。「港區」這個名詞,過去關於它的想像,只有貨運的吞吐、重型機具的起降、碼頭工人的汗水;如今是標竿式國際建築匯集的所在,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引擎,現在還有了新的名字,就是「亞洲新灣區」。

而「高雄」這個名字本身,陳菊指出,過去帶給人的聯想,就是一座大工廠,是重工業發展的犧牲品、是環境成本的承擔者;如今,高雄是以景觀美學、生態宜居、文化創意著稱的嶄新都會,從美術館公園、凹子底公園、濕地廊道等,這個森林與煙囪並居之地,被國際評選為全球最佳宜居城市之一。

綠色、環保是民進黨的創黨精神之一,身為創黨黨員,她始終沒有忘記這個初衷,原本凹子底在「發展」與「永續」間拉鋸,陳菊力排眾議拍板設立「公園」定案。過去四年,陳菊開闢135.2公頃公園綠地,新增43處公園綠地,開闢率達72%,每位市民平均享有約11平方公尺的綠地,是六都之冠。再者,陳菊在三年內已栽種五十萬株喬木,大幅改善高雄空氣品質。

她說,「從勇敢定義自己開始,改變每個名字背後的意義,創造城市翻轉的典型。這,就是高雄一直向前的軌跡」,就如36年前的「陳菊」,是「美麗島事件」8大寇、叛亂份子,卻從反對運動者轉型為人權工作者、勞工守護者與市民保母。

走過這一切,陳菊深感高雄轉型的使命必須繼續實現,尤其氣爆的重大挑戰,體認必須加速轉型的進程。亞洲新灣區第二階段建設已經箭在弦上,包括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旅運中心、台灣第一條輕軌等重大建設陸續完工,接著要進行油槽遷移,徹底改造水岸樣貌。眾多關鍵建設的投入,將可為高雄創造新型產業與就業機會,並以嶄新面貌迎接未來。

事實上,高雄還有許多國公營事業盤據市區土地,利益未歸屬地方,亦帶來外部成本,阻礙高雄發展。陳菊正與各事業單位協商,處理污染與工安問題,並爭取合作,要求土地釋出,活化利用,利益與市民共享。

縣市合併的高雄幅員遼闊,陳菊推動「區區有公車、30分鐘生活圈」等政策,實現「高高平」的目標,現在要進一步、更細緻地達成「城鄉、區域的均衡發展」。陳菊說,「這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各區域發展其特色,以最充份適當的資源配置,達成每個區域的共榮發展。」

據瞭解,高市府所推動的政策,都經過程序嚴格的討論與研究,以最近正在舉辦的內門宋江陣大賽,橫跨的局處多達十個以上,任務分層負責進行多次綿密討論,務求每個環節盡善盡美,官員表示,「這不是陳菊市長的交代,而是身為市府團隊就自然有這份使命感。」

陳菊認為,「這幾年來,高雄走出屬於自己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治理經驗更獲得廣泛的肯定。隨著台灣城市治理交流網絡的成形堅固,我們願意將這樣點點滴滴累積的高雄經驗,透過這個網絡散播出去,奉獻給整個台灣。」

相較賴清德主政台南市4年就出版《看見未來》一書推廣政績,陳菊的施政心法似乎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她已經徹底拉開綠藍政治板塊的差距,並與議會聯手完全執政,她親切可人的外表下,仍堅定執行在高雄的制霸願景―八席立委完勝,達到市長、議會、立委三冠王,為民進黨打造「綠色南國」。

施政顯已萬事皆備,然而高雄人口近年來仍呈現負成長,就業機會不若北部、薪資條件不均,如何讓就業機會穩定、薪資結構調整,是陳菊與市府的最大挑戰。她主張石化業總部南遷高雄,遭中央反駁;她促修財劃法紓解舉債壓力,擬創造居住條件,卻得中央點頭…。

退休後想到美濃定居養老,種花、種菜、與三五好友相聚泡茶聊天、笑談台灣大小事。但是與高雄、台灣的命運連結在一起的陳菊,會在2016年政黨輪替後以新閣揆角色,解決高雄沉痾難解的問題嗎?值得拭目以待。

<2015.04.02刊載於1465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