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地方制度法在立法院臨時會中混亂通過,但是卻留下更多爭議之處,不僅實質面的政策問題未解,政治效應可能衝擊國民黨的執政威信。不滿修法的島及鄉鎮市長集體焚燒黨政抗議,更醞釀擁立宋楚瑜組黨,使得國民黨基層分裂的危機再度浮上檯面。
國民黨在地制法的立場,從行政院版到黨版,再到院黨修正版,雖然取消區諮詢委員研究費四萬五千元,但是從「縣」升格後的直轄市長,被迫以「機要職」任用原先的鄉鎮市長,市長認命權形同喪失,以及鄉鎮市民代表直接轉任為區政諮委,沒有配套措施,如何開會與領取車馬費,都未定案,後續問題該如何處理,對國民黨的考驗還沒有結束。
居於國會少數的民進黨,抵不過國民黨強大人海戰術,不僅霸占主席台癱瘓議事的企圖被瓦解,投票結果是六十六比二十八的懸殊比數。民進黨直斥修法後的地制法為「綁樁法」,為少數人犧牲制度,嚴重違反「民主原則」,破壞「地方自治精神」,批評國民黨的「堅持改革,大步向前」,是天大的謊話與笑話。
事實上,從國民黨是否急需於臨時會通過地制法修正案,就有了爭議。王金平曾表示,臨時會不應常態化,地方制度法最晚五月通過還來得及。一月十二日會期結束的午夜,閣揆吳敦義也感謝立院的努力,同樣認為地制法修正案還不是最急迫的法案。
修法後,新北市、台中縣市、台南縣市與高雄縣,祇有五十六位鄉鎮市長符合資格可直接轉任區長。政界認為,國民黨是否有必要為了這五十六人,耗費朝野對決的代價,並且在其他配套尚未出爐前就執意通過,時間點及動機確實引人討論。
民進黨則將矛頭對準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認為金的黨版凌駕於院版,內政部長江宜樺屈服於黨秘書長,這是馬英九為了拯救搖搖欲墜的領導威嚴,也是為未來大選綁樁。果若是國民黨要綁樁,恐怕不盡然,因為它必須先付出等同放棄大高雄與大台南的代價,畢竟這是綠大於藍的縣市。
甫落幕的三合一大選,民進黨在地方基層選舉有大幅斬獲,特別是在執政縣市,鄉鎮長與議員人數倍增,顯見民進黨八年執政的紮根行動不能說沒有成效。若連同執政二十四年的高雄縣、執政十六年的台南縣與十二年的台南市也進行基層選舉,民進黨應可以「橫掃」。
再者,鄉鎮長轉任區長可以為國民黨綁樁,便顯示民進黨自我信心不足。一九九七年鄉鎮市長屬民進黨籍者少之又少,但能在縣市長取得十二席;二00四年陳水扁連任成功,即使扣除「兩顆子彈」效應,民進黨選票也極為可觀,可見鄉鎮長與市民代表在國家中高層級以上選舉的影響力,已經每下愈況。
蘇貞昌質疑鄉鎮市長轉任區長違憲,江宜樺表示,民國五十六年台北市改制直轄市,北投等六鄉鎮併入台北市,以及六十八年高雄市改制,小港併入高雄市,都有延長鄉鎮長任期及直接轉任區長的前例。不過,當時還在戒嚴時代,民主風氣未開,人民敢怒不敢言,以過去一黨專政的政策比擬現在,稍嫌牽強。
對民進黨現任縣市長而言,地制法修法也是美事一樁,台南縣長蘇煥智、台南市長許添財都曾贊成區諮詢委員研究費四萬五千元,當然也是贊成鄉鎮長轉區長,這對於選舉是個好的宣傳。但是黨卻不同意,蘇煥智等也祇能聽從中央。
國民黨會政策大轉彎,一方面是它的官僚作業系統,一直就是比較「慷慨大方」。凍省時,省議員名額變相加到立法院,還另外設有省諮議會,諮議員曾經有研究費可領,還是在李登輝時代通過,祇是有識之士罵翻了天,但是兩黨卻樂的很。
根據民進黨的民調,有六六‧八%的民眾反對「五都升格後,讓現任鄉鎮市長直接轉任區長,延長四年的任期」,泛藍或中間選民有六成以上的比例表示反對。有七六‧四%反對「現任鄉鎮市民代表直接轉任有給職諮詢委員,任期四年,每月領四萬五千元的研究費」,泛藍與中間選民各有七成五以上的比例表示反對。
這麼高的反對比例,民進黨勢必要順著民意走,以取得輿論戰場的先機,對選戰就有優勢。而且民進黨在臨時會的賣力演出,就是要努力突顯修法的「荒謬」性來吸引關注,目的是希望五都勝選。而國民黨冒這麼大的輿論風險,難道祇為了五都選舉或二0一二?這個戰術確實讓人心有疑竇。
重要的是,延長縣有鄉鎮市長與代表的任期,讓許多地方新生代無法接班,堵死不少人從政的準備,這股怨氣很難不發洩在國民黨身上。民進黨隨即將聲請釋憲,如果確認修法違憲,不但國民黨白忙一場,連選票都得吐光。
<2010.01.21刊載於新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