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彥謀

2009年縣市長選戰,民進黨奪下四個縣市,與選前評估大致符合,特別是將指標性的民主聖地宜蘭,自國民黨手中奪回,讓綠軍保住顏面。不過等到民進黨稍微回神時,最驚訝的大概就是桃園縣竟然攻到「差點翻盤」,藍綠相差不到五萬張選票。這場58天的「赤壁之戰」,原先以為鄭文燦可能會輸上20%,沒料到僅輸6%。這個「奇蹟」,讓民進黨今年黨內初選上演「三國演義」。

彭紹瑾、鄭文燦、鄭寶清,相繼宣布競逐首度升格後的桃園市長黨內初選,4月30日民調廝殺,會是「打虎檢察官」、「胖周瑜」,還是「前台鹽董座」出線?黨中央提名小組由立院總召柯建銘、高志鵬、邱垂貞等人組成,協調未果,以民調定勝負,勢必拚戰到底。

值得觀察的是,2009年沒有戰將願意主動征戰桃園縣長,今年一口氣就來了三個。地方人士指出,他們三人都想藉此機會拉高聲勢,徐圖角逐一六年桃園立法委員選舉。但是,通常競爭者眾,表示選情看好度不錯,如果《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議》)黑箱被打開,包括文本修改、監督條例立法、重啟談判等受到選民支持,也許原本被看好的國民黨唯一參選人吳志揚會受到拖累,難保不會陰溝翻船。

 

彭紹瑾

勤跑基層客家人優勢

 

「出來參選就是要勝選,現在沒想到參選立法委員的事。」因為有人說,彭紹瑾把戶籍遷到楊梅,是想參選2016年海線區立法委員。2012年新竹縣立法委員連任失利後,彭紹瑾回到桃園,重操律師職務,事務所就設在桃園縣政府後方附近的小巷裡。

自從2013年10月下旬率先宣布參選以來,已經跑遍桃園各鄉鎮好幾圈,攤開一張A4空白紙,上面寫得密密麻麻,「我一天的行程都在這裡,平均五十場以上。」主要是去參加社團活動、婚喪喜慶及拜訪企業。彭紹瑾說,「我雖然在新竹長大,不過年輕時的工作地點就在桃園,對桃園比較熟悉。」「會去新竹參選立法委員與縣長,是黨徵召我去,算是為黨貢獻。」

2009年縣市長選舉,彭紹瑾其實比較想參選桃園縣長,不過當時黨秘書長蘇嘉全來找他,告訴他桃園有人(鄭寶清)表態參選,但新竹縣完全沒人,這裡如果不是客家人參選,可能會輸得難看。彭紹瑾覺得,或許也該為家鄉做點事,才打包行李回竹縣參選。

但是那場選舉,彭紹瑾在三強鼎立下未脫穎而出,不知是他的姿態較高、還是與地方不熟,剛回鄉跑基層時,幾乎沒有黨內大老陪行。選戰開打,兩位綠營前縣長,范振宗支持國民黨的邱鏡淳,林光華則挺無黨籍的張碧琴,最後彭紹瑾輸了邱鏡淳兩萬票。

 

當務之急爭取眷村鐵票

 

「以前桃竹苗是一個大選區,更早時桃園還隸屬新竹縣;因此地緣、文化、語言、風俗都很相近,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不同,也不會是構成我參選不利的因素。」彭紹瑾認為,他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客家身分,可以很容易與客家人打成一片。他的客家山歌也唱得不錯,還錄製CD發送鄉親分享。

「我認為吳志揚的政績是空的,這是我再次參選的初衷」,「當一個地方首長不能只是裝乖,最讓我看不過去的是航空城計畫,到目前為止仍是空的,只是一味炒土地。」彭紹瑾抨擊,副縣長李朝枝因涉及購地弊案而請辭,「難道吳志揚都沒有行政或政治責任嗎?難道縣府的管理這麼鬆散沒有制度嗎?」

「台鐵高架化根本就是沒有遠見的政策,地下鐵才能真正活絡一個直轄市的繁榮,一條高架聳立在市中心,破壞城市景觀」,彭紹瑾還指出,「要說吳志揚整治南崁溪或老街溪有成,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因為後續還有一些問題」,「再去看看桃園的幾個工業區,工廠外移的不少,觀音的桃園科技園區空蕩蕩,這顯示吳志揚的縣府招商成果失敗」。

當政府與財團走得太近,吃虧的是一般人民,彭紹瑾認為貧富差距愈來愈懸殊,縣府沒有把重心放在如何調整貧富差距,也無意改變起薪22K的困境。「真的,桃園不應該是由一個只重形象的人來當首長!」

律師高考及格,從公務部門出來的彭紹瑾,可能會讓某些公教人員感覺比較放心,但是左右勝負的眷村鐵票,「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比較務實,如果由我參選市長,這部分選票是可以去爭取的。」

 

鄭文燦

打過美好一仗基礎堅實

 

最近的鄭文燦很忙,應該說鄭文燦一直很忙,《服貿協議》審查爭議引發的學潮,讓他這位1990年野百合學運的決策小組召集人,開始接通告上電視談學運。

「其實我當年參與三月學運,沒想過我後來會從政。」鄭文燦說,「1997年我輔選呂秀蓮當選縣長,隔年就回八德選議員,是全縣最高票,但那時我也沒想過以後還會參選縣長。」不過,自從2009年打出漂亮的「赤壁之戰」,讓桃園沒有崩盤,更帶動議員席次大幅成長,當時大多數議員跟鄭文燦綁在一起聯合造勢,獲得不錯效果,這恐怕也是鄭文燦在這次升格後的市長選舉,沒有辦法「婉拒」基層勸進參選的因素之一。

不過在黨內初選,他碰上的是擁有客家背景的彭紹瑾,以及有企業治理成效的鄭寶清,三雄首次在黨內對決,鄭文燦對選情樂觀,卻不敢大意。他認為自己最大的優點就是抗壓性強,處理事情沉著、冷靜;而且對年輕選票有吸引力,中間選民接受度也高。親民黨桃園縣黨部主委陳鄭權也說,鄭文燦是很好的人選,思緒很清楚,出身背景給年輕人好榜樣,桃園有可能藍綠輪替。

 

四年來每役必與,擔心選民厭倦

 

他以自己從學生時代就一路打仗比喻,征戰縣議員、立法委員、縣長,到行政院接新聞局長、發言人、海基會副秘書長等,他說,「我與吳志揚屬於藍綠陣營裡同一個世代,但兩人的從政過程卻是完全不同的形態;吳是權貴子弟,靠著黨國體系的庇蔭,是不會瞭解到基層百姓的心理。」

鄭文燦也歷任黨中央重要職位,包括蘇貞昌與蔡英文都重用他。其實,外型有點圓滾、像白面書生的鄭文燦,會讓一般選民覺得「無害」;而且他講話也不是氣燄高張、聲音尖銳那一型,比較容易讓人願意聆聽他的話。但是連蔡英文都稱讚鄭文燦的智慧如周瑜時,是真的不能小覷他的能耐。他之所以能打出漂亮的選戰,「庶民戰權貴」絕非神來之筆,而是洞察到地方生態有感而發。

事實上,當年大學聯考,鄭文燦考上的是第三類組第一志願──台灣大學電機系,之後轉到冷門的社會系,這如果沒有想通道理,很難做出這樣的抉擇。

從學生時代就是領袖級人物,鄭文燦適合擔任首長還是民代?他曾想參選吳志揚轉任縣長後,須補選的中壢立法委員,也在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與國民黨地方派系陳根德對決,近四年來他幾乎每役必與,會不會讓選民對他厭倦?這是他的考驗。

鄭文燦談到藍綠兩黨執政的分野時說,執政的路線、基本理念都不同,國民黨是資產階級政黨,並不重視社會正義的堅持;今天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公共工程屢爆弊端、服貿協議罔顧程序正義,簡單講,就是一面倒向財團傾斜。

鄭文燦批評,吳志揚主政的桃園縣,成為一個政商財閥炒地皮的樂園,而且招商沒有大成果,產業也無法轉型,更提不出具體就業政策,失業率4.3%是全國最高,施政邏輯與公平正義的天平有點距離。

 

鄭寶清

帶領台鹽重生「台灣大聯盟」

 

當初鄭寶清要去接台鹽董事長時,外界一面倒認為是扁政府的政治酬庸。但不過一兩年時間,台鹽從虧損連連的國營企業,翻身成會下金蛋的金雞母,因此,有人說鄭寶清的人格特質,更適合擔任管理職。若說桃園升格直轄市需要一位CEO,鄭寶清確實是值得考慮的人才。

其實,擔任立法委員時的鄭寶清,表現並沒有太搶眼,他最大的優點是廣結善緣,不管同黨不同黨,他都一概結交,個性有點「傻大哥」,被別的立法委員損了也不以為意,偶而會在國會殿堂出槌演出,卻不低級媚俗。

當他轉任台鹽董事長後,還經常回立院找老同事,一開始主要是推銷台鹽產品讓立法委員們使用,後來有些女立法委員用得不錯,鄭寶清又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他們出來幫台鹽拍廣告代言,既省代言費,也讓台鹽綠迷雅熱賣翻天。

2009年桃園縣長選舉,鄭寶清本來打算選,不知何故最後決定棄選。黨中央又找上彭添富,結果兩三個月過去,彭連插上一根競選旗幟也沒有,向黨中央說不選了。拖到選前五十八天,民進黨才臨時徵召鄭文燦。

這一次,鄭寶清是三人中最後一位加入戰局,但宣布參選當天,他就請來泛綠陣營的人氣王柯文哲站台;隨後又去拜會台聯黨主席黃昆輝,提出「台灣大聯盟」,結合在野勢力與國民黨抗衡;他也去向前主席許信良請益,許當場稱讚他主張每月五千元的「兒童撫育津貼」,是全國首創,更建議民進黨要納為全國選戰政見。

 

推動經濟首都」,改變「悶經濟」

 

鄭寶清是這種點子王,如果嫌桃園生活太沉悶的選民,選他當桃園市長應該會花樣不少。他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代表人物之一,四年前,他從中央大學拿到管理博士,現在除了是三家生技公司董事長外,還兼任基隆崇右技術學院副校長。黨內人士都說,鄭寶清也是個閒不下來的「政治過動兒」。

這次他怎麼心血來潮想參選,是不是又想「染指」2016年的區域立法委員?他說,桃園絕對有「經濟首都」的潛力,他有信心可以做到,但吳志揚就沒辦法。他批評吳志揚不懂經濟與產業,縣府尚未解決航空城附近廣達175公頃的客、貨運園區長期閒置問題,就急著推動六千多公頃的航空城,是本末倒置;好比蓋一間房子沒人住,就要再投資鉅資蓋另一棟更大的新房子,這顯示航空城計畫大而無用,荒謬又欠缺規畫。

他說,航空城的核心是自由貿易區,具備產業回流升級、創造經濟的關鍵角色,但航空城如何招商、吸引台商回流,吳志揚並沒有具體規畫,也看不到他有此能力解決,反而是讓航空城區內土地不斷飆漲,淪為炒地皮工具。

他舉韓國為例說,首爾是政治首都,但聯外空港的仁川因為設立自由貿易區,成了經濟首都,因此他想出以台北為政治中心,桃園為經濟中心的構想,要與柯文哲合作,推動捷運半小時的北桃共同生活圈,並且讓航空城發揮應有的價值。

鄭寶清說他出身寒苦,最理解基層人民心裡的需求,他將以台鹽的成功經驗,創造未來桃園市的財富,改變「悶經濟」的生活。

<2014.04.17刊載於1415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mlee 的頭像
    ymlee

    李彥謀部落格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