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行政院5日公布,台商回台投資與境外資金回台增加,從去年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到5月20日前,投資金額可望達標突破兆元,且創造超過8萬多個就業機會。台灣較亞洲四小龍,經濟成長率1.54%相對不錯,台商回台投資是上半年經濟成長率的重要角色。
協助弱勢、穩定介業、保住經濟三大機制
政務委員龔明鑫指出,政府將持續以「協助弱勢、穩定就業、保住經濟」等紓困機制,促進經濟成長。他說,台灣第一季失業率較去年同期增加0.01%,增幅有限,香港公布其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負8.9%,香港政府提出補助企業員工薪資方案,畢竟保住就業才能保住經濟發展的元氣,各國政策方向慢慢趨於一致。
依勞動部公布最的新減班休息人數約1.88萬人,政院表示,數據平穩、尚未大幅增加,比當初預估和緩,失業率也都維持3.76%左右,與全世界及2009年金融海嘯時相比,還是不錯的。
龔明鑫提到,隨著疫情發展,美國、日本都開始鼓勵企業回國投資,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提出美國企業回美投資,政府應提供100%的搬遷補助;日本政府也提供約22億美元,協助日本企業從中國撤退。台灣自去年美中貿易戰開始,即「超超前部署」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所提供誘因未如美日龐大,成效卻相當不錯。
產業回流,資金、人才、外資都來了
龔明鑫表示,2019年已順利落實超過2400億元,預計今年底可新增落實投資超過3200億元,佔台灣GDP的1.7%。財政部「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自2019年8月15日施行以來,已經引回境外資金875億元。
龔明鑫說,從2019年開始,台灣產業回流,資金及人才也回流,外資也來了,今年「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到3月為止,達新台幣726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136%。目前因疫情關係,許多國際大廠與台灣討論新興合作及研發計畫,將陸續反映在明年FDI上。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19年對中國大陸投資年減51%,金額為新台幣41億7309萬元。投審會指出,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已連續4年呈現負成長,顯示當地勞工、環保等經營成本持續上升,生產成本優勢減弱,加上美中貿易戰衝擊,大幅降低台商赴陸投資意願。
財政部出口統計顯示,2019年台灣對中國與香港出口金額年減4.1%,但對美國出口大增17.2%,規模創下歷年新高,似已說明台商「去中國化」早已上演。
日前中央銀行一篇報告指出,2018年的美中貿易摩擦已埋下引信,肺炎疫情進一步暴露全球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的脆弱性,可以預見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與全球化將發生質變。
世界各國產業鏈去中國化,既痛苦又耗時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賴樹鑫表示,未來各國在供應鏈調整上,不再只著重成本,轉而更注重分散風險,因此,去中國化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但他強調,「不能說退出,沒有任何人會放棄中國這麼強勁的內需市場,只是百分比會調整」。
BBC中文網在4月中曾報導,武漢疫情爆發後,成本不再是企業唯一的考量,產能集中在中國的風險逐步展露,例如交通阻斷、工廠停工。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張洪濤認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並不是任何人的明智計劃,或者哪個遠見卓識領導人的政策使然,而是幾十年來有機增長的結果,這意味著產業鏈上中國之外的部分,已經圍繞中國工廠充分優化,以獲取更高利潤。因此要調整圍繞中國的產業鏈,「既痛苦又耗時」,非幾年內能辦到。
張洪濤評估,疫情之後會看到西方國家擁有更大、更強力的政府,引導、鼓勵或強迫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產品生產,返回本國,或遷至可以信任或者能夠控制,或者價值觀相同的地區或國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