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謀
很多人寫過關於李登輝的書,李登輝自己也寫了不少書,不論是哪一種,台灣政壇無人能出其右;但是,李登輝現在最念茲在茲的,不是寫書與出書,而是「贈書」。
這次與他一起到雲林的隨扈車上,裝了兩大箱的書籍,一箱是「哲人政治家李登輝之我」,送給環球科技大學,另一箱是「最高領導者的條件」,送給雲林科技大學;前者是旅日學者黃文雄所寫,後者則是李登輝的智慧結晶。
不過,當李登輝在「緻麗伯爵酒店」聊到台灣未來出路時,特地交代群策會秘書長王燕軍,「要記得補送『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給學生」。這三本書,都是目前李登輝最重視的,也是走訪校園演講的三大重點,包括為人應該勤於思考,領導者所該具備的條件,以及如何建立台灣主體性。
事實上,李登輝主政的12年,是人家寫他的故事多於他自己寫書,他在1994年出版「經營大台灣」,堪稱洛陽紙貴;時隔5年後,他才又出版「台灣的主張」,朝野同樣是人手一冊。
卸任後的李登輝,有別於一般政治人物,他不寫回憶錄,而是寫一些比較有哲理及哲學觀的東西,像是「慈悲與寬容」、「武士道解題」等;至於2004年出版的「見證台灣」,相當具有歷史價值,是他與蔣經國交談的筆記,可以看出他對蔣經國的緬懷。
「921大地震救災日記」,呈現出李登輝擔任領袖,面臨台灣百年浩劫時的人道關懷及領導統御,當時扁、連、宋正在競逐總統,亦不時前往災區,卻沒有人像李登輝這樣留下歷史紀錄。
接近李登輝的人士表示,「以李總統的高度,政壇的恩怨情仇根本不值一晒」,其實,「當你看武士道解題時,要從武士精神,顧盼當時李登輝與政敵周旋時的心理狀態,才會知道他的做法何以如此」,「想從政或已經從政之人,李的書應該多看,他談很多是形而上的,但若無法領悟,恐怕得考慮是否要走政治這條路」。
倒是一些作家或記者所寫關於李登輝的書,「當作茶餘飯後的消遣即可」,相關人士認為,「雖然有些很有史料意義,但也有不實之處,商業味道比較重」,有些是李登輝想借他人之手闡述他的思想,也有別人想利用李登輝達到某種利益,「但真實的李登輝祇有一個,他寫的書最能代表他自己」。
周玉蔻曾在1992年撰寫「李登輝的一千天」,揭開當年國民黨主流與非主流之爭的序幕,也開啟了一連串政、學、媒界「李登輝研究」的風潮;2006年,周玉蔻還打著李登輝的旗幟參選台北市長;隔年她又出版「總統內戰」一書,認為李登輝被陳水扁擊敗了。
在台灣民主化的先期,李登輝與郝柏村兩派人馬鬥爭頻仍,前軍事記者張友驊陸續出版了「李登輝霸權危機」、「李登輝兵法」、「李登輝軍權革命」到「李登輝接班風暴」,都是當年透視李、郝在軍事權勢爭奪戰中的少數典籍。
李登輝卸任後,鄒景雯撰寫「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是老李第一次授權獨家專訪而出版,轟動一時,有其權威性;當然,也有不少反李派作家出書批評李登輝,主要是圍繞在李登輝的生世之謎、日本情結或「台獨」思想,幾乎鮮少批評他推動台灣民主化。換言之,「民主先生」是國內外對李登輝一致的推崇。
或許,李登輝之於日本情結,不如說是日本人之於李登輝情結。從日本作家伊藤潔(李登輝新傳)、若林正丈(蔣經國與李登輝)、上坂冬子(虎口的總統),以及井尻秀憲(李登輝的實踐哲學)等,不難一窺堂奧;最有名的,莫過於司馬遼太郎的「台灣紀行」,雖然該書不是以李登輝為主角,但李與他的一席對話,「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相當程度的撼動了兩岸政壇。
此外,李登輝創立的群策會,也出版過一系列頗能傳達李登輝思想的書籍,「說李登輝是預言家也不是不可以」,「第一次政黨輪替,李登輝認為台灣該邁向正常國家,12年過去了,我們還沒完成國家正常化」;特別是「21世紀國家總目標」,現在攤開台灣的問題,「不都在這本書可以找到答案嗎?朝野政黨若有仔細研究,國政早就不必空轉、虛耗了!」
學生們會不會看李登輝的書?能不能感受「登輝爺爺」的苦心?李登輝未必知道,但從他贈書時的熱情與笑容,還是對台灣的下一代充滿著樂觀與期待。
<2012.06.28刊載於1321期新新聞周刊>
關於李登輝的重要著作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哲人政治家李登輝之「我」 |
黃文雄 |
前衛 |
2011.10.01 |
李登輝的實踐哲學 |
井尻秀憲 |
允晨 |
2010.01.13 |
台灣政治家:李登輝 |
柯義耕 |
前衛 |
2008.08.01 |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 |
張炎憲 |
允晨 |
2008.06.01 |
李登輝總統口述訪談菁華:一個台灣人總統的誕生(DVD) |
國史館 |
國史館 |
2008.05.01 |
總統內戰—李登輝為何被陳水扁擊敗 |
周玉蔻 |
印刻 |
2007.10.20 |
李登輝與台灣國家認同 |
蔡石山 |
前衛 |
2007.01.01 |
李登輝與國民黨分裂 |
林耀淞 |
海峽學術 |
2004.04.01 |
李登輝與台灣民主化 |
陳世宏 |
玉山社 |
2004.03.01 |
關於李登輝同志的若干歷史問題 |
徐宗懋 |
時英 |
2004.02.29 |
開除李登輝 |
福蜀濤 |
海峽學術 |
2002.06.03 |
半個民主先生李登輝 |
陳毓鈞 |
博揚 |
2001.11.15 |
別鬧了,登輝先生—12位關鍵人物談李登輝 |
陸 鏗 馬西屏 |
天下 |
2001.10.11 |
近寫李登輝— 紅樹林生活筆記 |
李靜宜 |
遠流 |
2001.08.14 |
虎口的總統: 李登輝與曾文惠 |
上坂冬子 |
先覺 |
2001.06.08 |
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 |
鄒景雯 |
印刻 |
2001.05.14 |
愛憎李登輝: 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 |
戴國煇 王作榮 |
天下 |
2001.02.08 |
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 |
張慧英 |
天下 |
2000.05.15 |
李登輝VS江澤民 |
楊中美 |
時報 |
2000.02.29 |
李登輝的假面具 |
李 敖 |
李敖 |
2000.02.01 |
蔣經國與李登輝 |
若林正丈 |
遠流 |
1998.12.01 |
李登輝霸權終結 |
張友驊 |
新高地 |
1998.11.15 |
兩國論全面觀察—李登輝遜位前的世紀末豪賭 |
劉國基 |
海峽學術 |
1999.09.05 |
日本情結— 從蔣介石到李登輝 |
徐宗懋 |
天下 |
1997.07.30 |
李登輝接班風暴 |
張友驊 |
新高地 |
1996.12.01 |
李登輝新傳 |
伊藤潔 |
希望 |
1996.11.01 |
李登輝和他身邊的人 |
周玉蔻 |
臉譜 |
1996.02.15 |
會診李登輝 |
張正修 陳儀深 |
前衛 |
1996.02.01 |
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 |
張慧英 |
時報 |
1996.01.10 |
解讀李登輝 |
許 漢 |
國際村 |
1995.11.27 |
進攻總統府 |
高天生 |
希望 |
1995.11.05 |
李登輝風暴 |
孫慶餘 |
稻田 |
1995.06.01 |
李登輝的真面目 |
李 敖 |
桂冠 |
1995.02.20 |
李登輝軍權革命 |
張友驊 |
新高地 |
1994.05.19 |
李登輝時代的批判 |
南方朔 |
風雲時代 |
1994.04.16 |
李登輝的一千天 |
周玉蔻 |
臉譜 |
1993.01.01 |
李登輝兵法— 李郝軍權爭奪戰 |
張友驊 |
新高地 |
1993.01.01 |
李登輝霸權危機— 李郝軍權遊戲 |
張友驊 |
新高地 |
1992.12.01 |
李登輝的人馬 |
許 漢 |
書華 |
1982.07.26 |
整理◎李彥謀
李登輝的重要著作
書名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最高領導者的條件 |
允晨 |
2009.05.01 |
921大地震救災日記 |
允晨 |
2004.11.15 |
見證台灣:蔣經國與我 |
允晨 |
2004.05.13 |
武士道解題 |
前衛 |
2004.02.15 |
慈悲與寬容— 跨越希望的門檻 |
歐亞 |
2002.10.01 |
李登輝學校的教誨 |
先覺 |
2001.10.03 |
台灣的主張 |
遠流 |
1999.05.20 |
亞洲的智略 |
遠流 |
1994.12.07 |
經營大台灣 |
遠流 |
1994.12.07 |
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 |
聯經 |
1980.08.01 |
整理◎李彥謀
群策會叢書
書名 |
出版時間 |
一個中國黑洞 |
2009.01.01 |
民主台灣VS.中華帝國 |
2005.07.05 |
新時代台灣人 |
2005.05.01 |
台灣新憲法 |
2005.02.01 |
320後的威脅與挑戰— 2004年總統大選後 |
2004.09.30 |
公投 制憲 |
2004.07.01 |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
2004.05.20 |
兩岸交流與國家安全 |
2004.05.20 |
哲學的現代觀 |
2004.04.01 |
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 |
2003.01.01 |
邁向正常國家 |
2000.11.30 |
整理◎李彥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