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彥謀

近幾年,南韓相當流行一個名詞,叫做「袋鼠族」,這個詞彙,其實最早出現在1998年法國政論雜誌《快報》上,描述20多歲的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後,還繼續依賴父母生活,不僅在經濟上接受父母的援助,同時心理上仍像個孩子般,無法脫離父母而獨立。

 

在某個星期五傍晚6點,以補習街出名的南韓首爾市「冠岳區新林二洞」(類似台北南陽街)某補習班大樓前,有將近3百多位準備國家司法特考的考生,為了報名兩個月後才開課的課程,排成了長達80多公尺的隊伍。

 

在隊伍中,不乏4、50歲的家長,他們是替子女前來領取號碼牌的。家庭主婦朴太太說,她從下午3點就開始排隊,女兒在大學畢業後,已準備兩年的考試;另一位頭髮已蒼白的權先生也說,為了失業在家的兒子,他連晚飯都沒吃,等了幾個小時,就是想要搶一個好位子。

 

這種情況,在台灣也似曾相似,從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袋鼠族並非南韓獨有的現象,例如在日本稱「寄居族」,中國叫做「啃老族」,台灣叫做「米蟲」,這是否是世界另一股潮流?不得而知,唯一可確信的是,袋鼠族人口的與日俱增,已逐漸在衝擊南韓國家競爭力。

 

根據南韓勞動部資料顯示,與父母共同居住的青年中,僅有68%擁有工作;而獨立生活的青年中,擁有工作的比例高達87%。至於每一百名失業的人中,有40人是自願失業、或主動放棄尋找工作,儘管他們擁有工作能力,但是由於工資、福利、工時、環境等因素,他們拒絕工作。

 

不僅如此,「袋鼠族」還被分為「考試族」和「尼特族」。「考試族」指的是年紀老大不小,但卻不就業,窩在家裡準備考律師、公務員,依靠父母給的生活費的人。「尼特族」(NEET)則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英文的縮寫,指既不上學、不工作、也不接受職業訓練的人。種種數據都顯示,處於失業狀態的南韓青年人,正在變成所謂的袋鼠族。

 

整體來說,韓國「袋鼠族」形成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年輕人對工作期望過高。許多南韓年輕人認為中小企業工作辛苦、社會地位低,寧願選擇失業,成為自發性失業者,也不願意去待遇、福利略差的中小企業,因此與大企業人員飽和甚至裁員相比,南韓中小企業一直是人員不足。

 

其次,大學畢業生和社會所能提供的工作職位相比,供大於求。韓國的大學院校在近20多年內不斷擴大招生,大學入學率從1980年代的27‧2%,一路上升到現在將近80%。擁有大學學歷的求職者暴增,遠超過市場需求,尤其是文科學生難找工作,然而也有些僅需依靠技術的低階工作,發生招不到合適員工的窘境。

 

第三,大多數的企業傾向於雇用有工作經驗的員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有經驗者優先」的招聘條件,就像一排巨大的圍牆,堵在剛畢業的學生面前。經過調查顯示,南韓年輕人從結束學校教育到首次就業,所需的平均時間是11個月,甚至有高達30%的年輕人,花了兩年左右的時間才找到工作。

 

韓國金融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禹錫勳,在其著作《88萬韓元時代》中談到:「就算是成功就業的年輕人,薪水也不高」,即使是名校畢業也不例外。他指出,南韓二十多歲非正式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88萬韓元(相當新台幣2萬2千元),這應該是過去臨時工或約聘員工的薪資,現在卻讓「88萬韓元世代」,成為南韓高學歷年輕人就業美夢破滅的象徵。

 

南韓的袋鼠族年輕人,雖然有一種想要離開父母而自立的欲望,但因為學費和生活費的負擔過大,薪資又過少,因此在經濟和精神上,潛意識地產生依賴父母的傾向。當然,許多南韓年輕人的父母,寧可接受孩子不去就業,繼續供養兒女準備考試以取得較優職業,也比孩子到不知名的企業領取微薄薪水,來得有面子。

 

延世大學教授金皓起,稱這個世代為「衛星世代(satellite generation)」,意指在一個國家進入低成長時代後,進軍社會並不容易,因此對父母的依賴性必然會提高。幾年前,台灣媒體也曾短暫關注到此一現象,稱之為「悶世代」。南韓在亞洲四小龍中,曾經以新鮮人起薪6萬2千元,遙遙領先台灣的2萬5千元,但是這個差距已經縮小,歸因於南韓本身衰退之故。

 

事實上,「袋鼠族」此一現象的出現,不僅反映出南韓青年不成熟的心理問題,也衍生出其他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總統李明博已經公開坦承,青年失業是目前該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顯然,南韓政府也要趕緊補起袋鼠族現象的大洞。

 

<2010.08.19刊載於1224期新新聞周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mlee 的頭像
    ymlee

    李彥謀部落格

    y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