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動漫產業發展概況
整理◎李彥謀
國家 |
發展過程 |
發展特質 |
美國 |
1907-1937開創階段 第一部卡通片「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片長約5分鐘,用於正式電影前的加演。 1937-1949初步發展期 迪士尼公司「白雪公主」片長74分鐘,是美國卡通史無前例的創舉,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鹿斑比等片接踵而至。 1950-1966第一次繁榮期 迪士尼推出仙履奇緣、愛麗絲夢遊仙境、睡美人等,排擠其他製片公司,致其紛紛倒閉,迪士尼成為動畫業霸主。 1967-1988蟄伏期 電視動畫興起,加上老一輩畫家退休,呈現與新生代畫家培育的交接期。80年代後期迪士尼首次使用電腦動畫製片。 1989-2002第二次繁榮期 此時期代表作品多,獅子王創造票房奇蹟,玩具總動員是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卡通片,各大製片公司紛紛涉足動漫界,作品與內容異彩紛呈。 |
1.題材大眾化 2.產業結盟 3.國際分工 4.建立品牌 5.政府未介入 |
日本 |
1926年文化省在學校課程中安排電影課程,規定各校每年放映的電影至少要有一部動漫片。 1945年二戰結束後,東映動畫公司成立,參考迪士尼製作方式與行銷手法,集結日本眾多漫畫人才,強力進軍卡漫界。 1970年起,動漫大師手塚治虫、宮崎駿陸續出現,配合電視發展與玩具業結盟,充裕資金注入漫畫界,創作大量優質產品,再藉龐大商機加強此一商業循環。 1990年起,動漫在日本有無煙囪工業之稱,年營業額90億美元以上,是第四經濟支柱,全球約6成動漫節目來自日本。 |
1.動畫、漫畫、遊戲產業相輔相成 2.動漫面向為全年齡 3.漫畫家社會地位高 4.政府大力扶持 5.將異業結盟充分發揮 |
韓國 |
1909年大韓民報刊登時事漫畫為其濫觴;二戰結束,在日的韓國漫畫家紛紛歸國,韓戰期間以漫畫作為心戰文宣。 前軍事強人總統朴正熙,統治韓國期間,大幅箝制言論、控制思想,造成韓國漫畫界衰落。 1980至2000年,政府扶植、設立漫畫產業基地,增進國際交流、招聘海外漫画家,大量輸出漫畫至海外。 2000年後,有計畫輸出文化影視產業至東亞各國,動漫隨此波輸出,附加於相關產業,興起一波韓漫熱潮。 2007年起,動漫產量占全球相關產業30%,繼日本、美國後,排名世界第三大動漫產業國家。 |
1.政府每年提供100億韓圜(約3億台幣),健全產業籌資管道。 2.本國保護主義,至少50%比例動漫節目為韓國自製。 3.人才培育政策,1990年以來,至少有60所大學成立動畫相關系所。 |
中國 |
1957年成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3年以水墨渲染方式製作動畫長片「長笛」,正式開啟中國動畫史。 文化大革命期間動畫產業蕭條,直至1980年起,代工業的興起,動漫業逐漸復甦。 由於意識形態與官方箝制言論,中國動漫未受中國兒童喜愛,通路業者紛紛從國外引進動畫節目。 2004年十五計畫開啟中國動漫的春天。2005年送審劇目總長度超過76萬分鐘;然而加工多、原創少。 2011年十二五計畫再次提出振興動漫計畫,降低審查限制,鼓勵動漫多元發展。 |
1.中國於「十五」計畫提出保護政策,規定國產動漫最低播放時數, 2.本國保護政策,2000年起禁止華納公司節目。 2.人才培育,已超過70所大學設有動畫科系,聘請國外動畫創作與行銷人才強化師資。 |
台灣 |
1960年代漫畫創作,因漫畫審查制度而全面停止。 1970年代,光啟社率先將卡通製作技術引入台灣。替日本代工的「影人公司」訓練出台灣第一波動畫人才。 1977年東立創社,陸續出版日本暢銷漫畫作品。 1980年代,宏廣公司成為美國卡通代工大廠,近70%美國電視卡通在台灣製作。 日式與美式代工經驗,影響台灣動漫發展至少30年。 1987年漫畫審查制度廢除,台灣興起創作風潮。 2000年左右,網路經濟泡沫使出版社結束本土漫畫雜誌經營,本土新人漫畫家培育面臨困境。 2001年起,許多動漫業者西進東南亞與大陸設廠。 2003年起,政府開始漫畫補助政策,成為近年台灣漫畫出版主力。輔導金、公視推波助瀾,本土動漫「魔法阿媽」廣受青睞;中日韓合作「孔子傳」;近年的「阿貴」昭示Flash動畫新風潮來臨。 |
1.二戰後漫畫界頗興盛。 2.戒嚴時期漫畫受審嚴格,多數以代工為生。 3.解嚴後漫畫界思想解放,風格多元豐富。 4.動漫家多單打獨鬥,受政府培育者較少。 5.政府獎勵文創動漫,但資源較少,流於形式及暫時性措施。 |
<2012.12.06刊載於1344期新新聞周刊>